吴颖,张家港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江苏省首届乡村骨干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获苏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大赛一等奖。每一堂语文课,都努力让每个孩子学得充分自主,学得积极快乐,让每个孩子拥有自在的体验与获得。每一次教学,都是携手孩子的实践之旅,是和孩子在一起的,在智慧创造中的成长。
准一点,专一点,趣一点,实一点
——以目标导向构建教学评一致的语文课堂
20211124课堂展示月点评稿
各位听课老师: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听了二年级两节语文课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今天两堂课分别是东莱小学钱建芳副校长的《风娃娃》和塘桥中心小学吴颖副校长的《看图讲故事》。最近教育局教发中心一直在倡导“构建教学评一致的课堂”,今天这两堂课,以目标为导向,目标的达成度较高,也较有趣,给了我不少启发,所以我就借这两堂课从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计以及评价四个方面谈谈“以目标导向构建教学评一致的语文课堂”。
一、目标:准一点(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
谈到教学目标,老师们不约而同会想到教师教学用书,大家觉得:教学用书上给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还需要我们定位吗?
我觉得,目标定位不是目标制定,而是对目标的把握。比如,今天两堂课,两位老师目标是——
《风娃娃》教学目标
1.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课文语境和生活经验猜识“帮、助、秧、抽、摆、使、劲、表、示”等生字,初步了解象声词的特点与作用;观察结构,正确书写“秧、苗”等生字。
2.借助自读任务,帮助学生了解并梳理故事内容,指导抓关键词讲对故事片断,尝试创造性地讲好故事片断。
3.联系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做好事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看图讲故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看懂图意。用上前后联系的方法,猜测第六幅图画内容,将故事编完整。
2.按照画面顺序,将六幅图连起来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
3.指导学生学习倾听,听别人讲故事,知道讲的是哪一幅图。通过伙伴间你讲我听的方式,在尝试补充与评价的活动中,一起讲好故事。
4.借助画面的趣味性或联系生活经历,让学生更乐于表达。
(一)
两节课都有讲故事这样的目标要求,那两节课讲故事的定位有什么不同呢?
阅读课文中讲故事相对接触的多,定位也较清晰,今天钱校长确定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着抓关键词讲对故事片断,第二层次是加入创造性语言讲好故事片断。这节课重在扶,这是因为《风娃娃》一文属于反复结构文本,具有鲜明的反复特征,相似的情节、同类型句式的反复,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表达的样本,大大降低 了表达难度。所以第二自然段的讲故事是一个重点,这个片断讲好了,下面的几个场景就相对容易了。
(二)
而“看图讲故事”,目标其实很不好把握,我们可以追问很多问题:
从课型上看,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与低年级看图写话有什么不同,与阅读课上的讲故事有何不同。
从年段上看,作为二年级口语交际的“看图讲故事”与一年级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小兔运南瓜”有什么区别。
教师教学用书对于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给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按顺序讲清楚图意”,那么,讲到什么程度算是二年级的“讲清楚”了?
此外,“看图讲故事”这种独白类口语交际与对话类交际相比,它的交际性该如何体现?还有具体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又该如何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这些问题合在一起,就是低段独白类口语交际目标的定位。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一线教师在课程认知与行动上不容易认识好和解决好的。
这里吴颖副校长为了上好这堂课,梳理了一二年级口语交际的内容:
低年段“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梳理
一上口语交际 | |||
第4单元 | 我们做朋友 | 班里有些同学你还不太熟悉吧?去做个自我介绍,跟他们聊聊天,成为新朋友! | 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 |
第6单元 | 用多大的声音 | 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快来试一试吧! | 有时候要大声说话。 有时候要小声说话。 |
第8单元 | 小兔运南瓜 | 小兔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 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
一下口语交际 | |||
第1单元 | 听故事,讲故事 | 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讲《老鼠嫁女》的故事。然后自己讲讲这个故事。 | 听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 讲故事的时候,声音要大一些,让别人听清楚。 |
第3单元 | 请你帮个忙 | 有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该怎样请求帮助呢? | 礼貌用语:请,请问,您,您好,谢谢,不客气。 |
第5单元 | 打电话 | 你打过电话吗?应该怎样打电话呢? 来试一试吧! 打电话约同学踢球。 打电话向老师请假。 有一个叔叔打电话找爸爸,但是爸爸不在家。 | 给别人打电话时,要先说自己是谁。 没听清时,可以请对方重复。 |
第7单元 | 一起做游戏 | 邀请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吧! | 一边说,一边做动作,这样别人更容易明白。 |
二上口语交际 | |||
第1单元 | 有趣的动物 | 鹦鹉会学人说话,萤火虫能发出光亮,松鼠的尾巴好像降落伞……动物真有趣! 和同学交流,你喜欢哪种动物?它有趣在哪儿?先想好要讲的内容,再讲给同学听。听得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 | 吐字要清楚。 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的提问。 |
第3单元 | 做手工 | 你喜欢做手工吗?把你的意见手工作品带到学校,告诉同学你做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 | 按照顺序说。 注意听,记住主要信息。 |
第5单元 | 商量 |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需要跟别人商量事情。比如,你想和小丽调换一下值日的时间,该怎样跟她商量呢? 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会怎样跟比人商量?和同学说一说。 向同学借的书没有看完,想再多借几天。 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就要开始了,但爸爸正在看足球比赛。 | 要用商量的语气。 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
第6单元 | 看图讲故事 | 看图,先了解每幅图的内容,再把这些图画的内容连起来,将以敬爱那个这个故事。 想一想,这个故事接下来会怎么样? | 按顺序讲清楚图意。 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
所以,我们应该明确这样的定位:
第一,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是有区别的,所以,口语交际≠“书面语”交际,看图讲故事≠看图写话。口语交际课创设情境、紧扣话题、说话看对象、语气口语化很重要。
第二,口语交际具有鲜明的互动性,所以,口语交际≠看图说话它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听话、说话,还包括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
第三,看图讲故事≠阅读课文讲故事。这一点今天的两堂课上大家应该很清晰地感受到。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和阅读课文课后题中讲故事的要求相比,共同点都有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具体地说是训练讲述的能力。不同点在于,课后讲故事,重在通过复述,检测对课文的理解,看看是否读了故事,检测学生能不能把书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口语交际中的“看图讲故事”,重在发展口头语言,即不仅能讲述,而且要看到口头语言的发展。此外,课后复述故事,能把故事讲清楚,用上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即可,如果有创造性更好。而“看图讲故事”,要培养观察图画的能力,要发展口头语言,还要发展思维想象力以及联系上面几幅图画进行猜测的能力。从要求看,比课后练习要高多了。所以,二种讲故事在指导上用力大小也不同。
所以,教学用书上给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还需要我们定位吗?需要,因为目标定会能帮助我们解决四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怎么精准定位,四个建议:
一是明确教材规定的目标(就是教学用书上的)
二是制订可操作化的课时目标(基于这堂课的)
三是站在儿童立场描述目标(结合学情的)
四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目标能更高远一点)。我一直觉得我们的目标要有更高远的指向,不仅指向知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还应该润物无声的地让儿童感觉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让人生有更丰富的可能、有更美丽的远方。而不是仅仅留下一点可怜的碎片化、浅表化或娱乐性的伪学习。
二、内容:专一点(教学内容的对标选择)
当目标定位以后,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该是与目标相对应的。
(一)
比如,钱校长的《风娃娃》一课,字词教学是低年级重点,针对这篇课文是目前第一次接触不带拼音的课文一,而且课后第一题有“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先猜一猜,再和同学们交流。”这一要求,目标定位第一条中这样描述: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课文语境和生活经验猜识“帮、助、秧、抽、摆、使、劲、表、示”等生字,初步了解象声词的特点与作用;观察结构,正确书写“秧、苗”等生字。
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她的教学内容中对学生的自学要求的有一条:“课文没有拼音,不会读的字,可以猜一猜、查一查。”怎么猜,随后的教学中结合几个语境检查组织了猜字方法的指导。比如形声字“秧”既是形声字又是象声词的“哗啦、嗨哟”,以及结合生活经验的“抽、摆”,还有适合组词来识字的。当然在教第二小节时,还有适合语境理解的一些关键词等等。猜字的方法指导处处体现。
(二)
再比如说吴校长《看图讲故事》中,老师基于二年级学生口语交际的学情特点,根据目标,分三个内容三步循序渐进。第一步,补齐故事缺损的环节。第二步,说清楚故事。第三步,调动想象,将故事说生动。三个层次,难度不断加深,契合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需要。不仅讲故事,更注重发展能力。
补齐故事缺损的环节也是有讲究的。教材设计的图画有缺损,因此应该按部就班,先将缺损的图补上。而补图就是寻找之前几幅图的逻辑,顺理成章补充缺损的一幅,并非随意而为。看懂图,补好图,为讲故事做准备。
说清楚并说生动故事是这节课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先根据图上标注的数字序列,逐张图讲述。在讲述过程中,教师给以随机点评,为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讲述者的优点,实现自我讲故事水平的提升。之后,再让学生结合漫画,对故事脚本进行“添油加醋”,增添想象,关联生活,生动地讲述整个故事,全面实现看图讲故事。
课的最后,老师进行了推荐阅读,这是为了让口语交际回归生活。真正口语交际的水平,提升是有路径的:源于训练,但更重要的是回归生活。在阅读与参与生活中,在与人交际交往的实践中,获得真实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方法:趣一点(关注童趣化的教学活动组织)
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有趣一定是一堂好课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点。趣味化会让孩子的课堂注意力紧紧地跟随,对课堂产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状态。
(一)
《风娃娃》一课有不少有趣的地方,比如,课前谈话,挺有趣,关于风的各种名称,就这样聊着聊着新知识就得到了。词语学习呢,都是放在语境中的,有发现,有挑战,也有一些互动游戏。梳理课文,几个表情包挺有趣味,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对情节的梳理以及对价值的判断。而学习第二小节时,老师借助几幅简笔画让学生思维变可视了,将图画与文字结合起来,帮助理清情节变化,也帮助理解一些重点词和关键词语,并且成为讲故事的拐杖。每个环节老师都在努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受以体验不同的学习经历,这是很不容易的,花了心思的。
(二)
《看图讲故事》一课的有趣在于对调动起思维的冲突,激发起对未知的探究,刚开始地简单地理清故事人物与情节,三个人物小词卡不断地无穷地重复出现,很有戏剧性。而一幅空白画的猜测,一个问题的抛出:“最后一幅图画的内容可能和前五幅图的哪幅最像?”帮助学生有序可循,有话可说,也一下子让学生的猜测有了凭借。随后,随着一次次的发现图画细节,孩子的脚晃呀晃,爸爸的脚晃呀晃。桌上的菜飘着香气和热气,桌上的菜凉了,这些细节的发现让探究变得那么有趣,而且引得人不断地想继续探究,而同学之间语言的互相借鉴、补充、提升,让课堂上学生一直处于不断的生长中。这就是课堂有趣的地方。
四、评价:实一点(基于目标导向的针对性评价)
基于目标导向的针对性评价,更关注的是目标的达成情况。
(一)
比如,口语交际课的评价,应该综合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
作为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能够自信的表达。就这一课来讲,对讲的要求是“按顺序讲清楚图意”,就是能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讲全,适当地加上一些想象,如人物可能会想什么、说什么即可,至于能说出多少细节,不做要求。所以老师评价的时候,会指向于六要素讲清,适当加入想象就鼓励,而不是追求完美的讲述。这就是一个适度的问题。
对听的要求第一学段主要听记故事和事物的主要信息,第二学段听记故事或介绍的主要内容,第三学段要求听人说话时能抓住重点。就这一课来讲,就是书上便签里讲的“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这凸显了贯串统编本口语交际教材始终的场合意识和对象意识。只要是以交际为目的,独白就不可能被理解为“独角戏”。 所以说和听的交互很重要,老师提的要求是“两个人,一个说,一个补充。其他同学伸出手指,他们讲到哪幅,我们就用手指表示。”引导学生互评时这样说:“评一评,他俩有没有按顺序说,你听的时候能听清楚是第几幅图吗?”
(二)
再比如说《风娃娃》一课,老师在肯定学生学习发现的时候,更多的时候用评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方法,比如:
“借助形声字的规律识字,真是一个好方法。”
“生活中的象声词很多,需要小朋友们用心听,才能听得到。”
“生活中留心观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认字、学语文。”
“将生字放进成词或句子里去认识,也是一种识字的好方法。”
“借助词语和具体的语境,也能帮助我们认识这些生字呢。”
“刚才我们认识了一部分生字,有的是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有的是借助词语,还可以借助具体语境来猜字、认字。”
而在学生讲故事环节,当学生讲得与课文一样时,老师先肯定,再引导:
“真了不起,你们都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讲故事,我们可以不用照搬书上的句子,还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讲。”
当学生能加入自己的想法讲述时,老师肯定性地评价,并给出讲好故事的标准:
“此处应该有掌声,声音响亮,表达有条理,还用到了课文中没有的词语,了不起,你已经把故事读到心里去了。”
当然,因为针对的是课堂,所以这里的评价稍显狭窄了,只是聚焦了老师的课堂评价,后续还应该有对这堂课的目标达成的检测性诊断评价。这里值得一说的是不少练习册,课外拓展题目其实涵盖的内容比较宽泛,一篇课文可以出成一张卷子的感觉,样样可以考,样样可以测,我个人觉得,这一课重点是什么,我们要厘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学生挑选适合这课能力达成点的作业内容,这样学生作业才会精减,如果觉得样样都好,样样都做,那么,考核知识点越来越多,学生负担也会越来越多。只有大家都达成了共识,不内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减负。
以上是我对这两堂课听后的一点感受,总之,两位老师,都能以目标导向来构建课堂,目标定位准,教学内容选择合理,课堂关注年段学情,学生在学习中有趣味,有收获。相信对在座听课的老师也是一种启发。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 www.zjgedu.c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