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颖(梁丰初中)—物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之一---杆秤的制作》
简介:
聂颖,教育学博士,中小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苏州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现任梁丰初级中学校长,学校管理以减法思维践行幸福完整的教育;物理学科教学倡导“少即是多,实践出真知”。曾获江苏省物理创新大赛一等奖,主持多个省级课题研究,发表SSCI论文两篇。
点评: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验项目,已经立项江苏省教学改革前瞻性项目,现在跨学科做的地方很多,主要集中在小学,但谁都遇到了很大的困惑。在2022版的课标里要求拿出10%的课时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跨学科做起来难度更大,因为中学要面对中考这一高厉害考试,如何让跨学科学习真的帮到学生成长同时也助力中考,是个难上加难的话题,专家们研究也理论多于实践是现实状况。
如何确定以做一个杆秤作为上课内容?带班的讲题的时候,杆秤的原理是杠杆平衡条件这是知道的,再往下就都是猜测。正好也读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虽然杆秤还没有在书中列出,但启发了我可以用研究的视角来做一做杆秤。
如何备课的呢?首先是确定教学目标,我觉得用学习目标更合适,因为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发展和提高。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有7个:
物理观念: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杆秤,能正确找到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五要素;
目标2.学生通过类比天平的零刻度线理解什么是定盘星。
科学思维:目标3.学生通过运用杠杆平衡条件推导验证杆秤的刻度是均匀的;
科学探究:目标4.学生通过实验尝试标出杆秤的刻度
目标5.学生制作双量程杆秤加深对简单机械的理解。
科学态度与责任:目标6.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己的作品以及过程中的表现,并进一步的改进思考。目标7.学生通过制作杆秤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古代科技文明的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名族自豪感。
用布鲁姆的分类学观点,把七个学习目标按“知识维度”分类,发现目标1、2、5属于事实性知识;目标3属于概念性知识;目标4属于程序性知识;目标6、7属于反省知识。这样7个目标在纵向都有了自己的位置。
“认知过程维度”横向包括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建立起一张表格。学生通过怎样的活动来达成学习目标呢?比如目标3要知道杆秤的刻度是均匀的,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来推导得出杆秤的平衡条件,属于认知过程维度的分析,那么横纵坐标都有了定位,用分析维度的活动来大亨概念性知识,以此类推用四个活动达成7个学习目标。
知识维度 | 认知过程维度 | |||||
1.记忆 | 2.理解 | 3.运用 | 4.分析 | 5.评价 | 6.创造 | |
A事实性知识 | 目标1、2 活动2 | 目标5 活动3 | ||||
B概念性知识 | 目标3 活动3 | |||||
C程序性知识 | 目标4 活动3 | |||||
D反省知识 | 目标7 活动1、4 | 目标6 活动5 |
用五个活动来完成杆秤的制作,不光要懂定盘星、双量程的画法,也要知道杆秤的发展历史,以及对应的政治、经济的变化,文化的价值最求等等,小小的一杆秤,要让学生会做、会用,更深知其蕴含的为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