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辉(东渡实验学校)——生物:《人体的呼吸》
简介:
李冬辉,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张家港市初中生物兼职研训员,张家港市学术指导服务团专家成员,现任东渡实验学校总务处主任,校团委副书记。
李老师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学校工作,履职尽责、以身作则;先后获得苏州市优秀教师、苏州市海外联谊会周氏德育奖励金、张家港市十佳青年岗位能手、张家港市优秀班主任、张家港市局级优秀共产党员、张家港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教育系统抗疫先进人物、江苏省首届中小学生实验操作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教学是教师工作的生命线,李老师积极参加各项学科业务比赛,不断提升自己。近五年,参加市级以上评优课6次均获一等奖(苏州大市级一等奖2次);参加市级以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3次均获一等奖(苏州大市级1次);参加实验教学说课大赛获苏州市一等奖、江苏省二等奖;苏州市学科素养大赛获二等奖;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篇,获奖4篇;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完成苏州市教育规划课题1项;作为主持人,完成张家港市课题两项;应邀在张家港、贵州沿河、宿迁宿豫等地开设专题讲座八场,执教公开课十多节,受到一致好评!指导多名学生在张家港市初二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指导青年教师多次在市基本功、实验技能大赛等活动取得一、二等奖。
点评:
教学注重情境贯穿,探究聚焦生命观念
晨阳学校 周平
11月16日,今天是“学在港城·致敬课堂”第二十五届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第四天,本次活动主题为“聚焦课标转化,着力学习发生”。非常有幸能参加本次活动,观摩了李冬辉老师精彩的课堂,接下来我就所听所感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一、生活式的情境导入,激起学习兴趣的提升
什么样的场景能够无形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何营造恰当的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的、积极的去探索?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每节课都知道要用情境引入教学,很多时候我们绞尽脑汁去寻找引入新课的话题,也有很多让我们自己都沾沾自喜的情境设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设计的情境仅仅只是导入新课,而没有贯彻始终,没有在展开教学后,再组织学生利用所学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甚至有的时候,我们的情境只是精彩的吸引,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那么学生学到了新知识以后没有对标实践,容易让学生产生所学无用的情绪。所以在教学中要选取的情境要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相匹配的真实情境,真实情况贯穿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可以实现知识条件化、情境化和生活化,便于学生深度理解。将知识学习与真实生活连接起来,贯通知识(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便于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李冬辉老师从沙滩玩沙子导入课题,玩沙子很好玩,做父母的基本都知道,小孩子特别喜欢。李老师问学生,把人直接埋沙子里行不行?回答大多是可以。确实沙滩上躺着在身上堆上一薄层沙子确实没什么危险,但是,如果人竖着埋入沙子中,这个是活埋,是存在极大危险的。但是学生不一定会意识到,为什么?部分网络资源的影响,现在的自媒体处在约束力很小的环境之下,有些作品为了博取眼球增加关注,往往会忽略影藏的危害,学生在接触到此类作品时,往往只关注好玩,而忽略其中的安全隐患,这个年龄层的学生有没有安全意识?有,但不多!所以基于此情境展开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高探知欲望。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热议话题背后的真相,运用所学知识去明辨是非。
二、进阶式的探究实践,促进科学思维的发生
新课标指出,生物学课程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恰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进阶式的实验、探究类学习活动或跨学科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李老师本课通过“体验呼吸”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关注吸气和呼气与鼻、胸廓等结构的关联,通过“观察人体的呼吸系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明确呼吸系统器官的组成和各器官的在人体准确的位置,通过“模拟探究鼻对空气的处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鼻内的各结构和其功能,通过“观察吞咽和呼吸”,让学生了解咽的作用,通过“模拟气管与支气管对空气的处理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气管、支气管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观察“肺的外观”、“探究呼吸运动的发生与相关结构的关系”等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模型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学生识别、推演各结构的功能,学生活动的设计,关注了目标,针对性强,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真实的证据,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发展,加深对学科概念的理解。
三、聚焦化的概念教学,助推生命观念的形成
新课标指出,生命观念是从生物学视角,对生命的物质和结构基础、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规律、生物界的组成和发展变化、生物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念,是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的提炼和升华,是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现象、分析和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思想方法。本课教学内容要求的大概念即为“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恰恰是生命观念中的结构和功能观。
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提炼大概念,精选学习内容,突出重点,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内容的特殊性,设计了“模拟探究鼻对空气的处理”、“模拟气管与支气管对空气的处理作用”和“探究呼吸运动的发生与相关结构的关系”等模拟实验,在无法开展真实解剖实验的情况下,在关注教材的设置对学生生命观念形成的作用的同时,不过于受书本的约束,找到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道路,从而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再通过设置“吸烟的危害,对此你有何启示”和“关注世界呼吸日”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学以致用,发展核心素养。
李老师的这节课中,贯穿始终的情境、有效的合作探究、合理的模拟实验、精巧的自制教具、震撼的实物展示、科学的逻辑推理,帮助学生认识了人体的呼吸系统,厘清了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关注到了生活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健康问题。本节课聚焦课标转化,着力学习发生,值得大家学习的,再次感谢李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课堂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