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竹海(崇真中学)—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简介:
韩竹海,中小学高级教师,苏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2018年获苏州市化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近几年开设苏州市、张家港市级公开课多节,在化学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张“平淡有奇,智趣合一”的化学课堂教学。
点评:
基于真实情境的概念建构的教学
塘桥高级中学 杨晓东
溶液的酸碱性是一个基本概念,对此,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这种认识一部分是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获得的,一部分是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获取的,比如,学生知道柠檬是酸的,肥皂水是滑涩的。但这些认识是零散的、不完整的。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帮助学生重新认识溶液的酸碱性,教学情境的选择尤为重要。
本节课从“弱碱直饮水可以综合人体酸碱度”的广告入手,检测市场上几种瓶装水的酸碱性,引发学生对广告的质疑,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的学习动机,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课堂上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的现场配制,引导学生观察氢氧化钠固体的溶解,探析其微观变化过程,并用化学用语加以表述,运用“宏-微-符”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来研究问题。再通过定量分析和计算,发现了“碱中有酸,酸中有碱”的事实,形成重新认识溶液酸碱性的视角和表示方法。pH是数学在化学上的生动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课堂上通过化学史实再现了pH的提出过程,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pH的计算类型较多,有些还比较复杂,本节课选取了一元弱酸的pH的计算以及强碱(酸)、弱碱(酸)加水稀释过程pH的变化进行重点分析,一方面复习巩固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对pH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同时锻炼学生对比分析、直观表达的能力。溶液的无限稀释问题是学生的理解障碍,从电荷守恒的关系式可以看出,当溶液无限稀释时,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不可以忽略,从而找到“碱还是碱,酸还是酸”的理论依据。课堂上如果能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pH的计算练习,或者让学生上黑板进行演练,应该更有利于提升课堂达成率。溶液酸碱性的测定方法学生相对熟悉,课堂后部分的节奏较快。通过不同pH的氢氧化钠溶液遇酚酞颜色的变化不同,帮助学生建立酸碱指示剂有变色范围的认识,比较有说服力,如果把甲基橙、石蕊的变色范围也直观的呈现出来就更好了。
课堂小结环节,既帮助学生整理了多角度判断溶液酸碱性的依据,也帮助学生建构了认识溶液酸碱性的一般思路,为后面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最后再次抛出弱碱水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思考,前后呼应,同时引出体液平衡中缓冲溶液的学习,使得溶液酸碱性的学习价值得到了升华。
概念的形成和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本质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必备的基础,所以尽量把问题还原并加以呈现,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建构概念,巩固概念,运用概念是一条有效的路径。本节课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值得我们加以学习。
二点想法:1、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能否就按照资料卡的步骤去配制,这样在课堂上的后续实验更精确、更有说服力;2、pH的精确测定用氢离子传感器去测,而且可以投影展示,保证所有的学生看得见、看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