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晶(崇真中学)—化学:《p变化影响“率”变的溯因分析》
简介:
宋晶: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从教以来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教学上潜心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她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她的课堂灵动活泼,带领学生遨游化学的海洋。近年来她曾获得苏州市学科素养大赛二等奖、苏州市党员示范课评比一等奖、苏州市“解命评”题大赛三等奖、张家港市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张家港市评优课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并撰写过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主持张家港市微型课题一项顺利结题,参与苏州市立项课。分别在张家港市、苏州市开设多节公开课,获得好评。2020年获评张家港市化学学科带头人。她虽年轻,但精益求精踏实肯干!她愿送学生一缕青风,助力冲上云霄!
点评:
对公开课“pH 变化影响“率”变的溯因分析”教学点评
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黄金泉
今年是江苏高考采用新试卷的第3个年头,每年的江苏高考化学试卷结构都有所微调,这一举措真正落实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的有关要求,避免了高考化学试题呈现方式的模式化,从而防止高考化学复习中的套路化。
高考化学试卷结构及试题的变化对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能力和复习备考智慧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每一个高三的化学教师都将成为教学“新手”,不少高三化学教师甚至对高三化学复习课怎么上感觉到无从下手,甚至有些茫然。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可能会不经意地导致教学评的分离,使得学生的认知反复跳跃,增大认知负荷,干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讲评习题占据了大半教学时间,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感。
本届张家港市课堂教学改革名师展示活动中,张家港市崇真中学宋晶老师开设了课题为《pH 变化影响“率”变的溯因分析》的一节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可以说这节课称得上是一节高质量的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的范式。
第一、课题选择有针对
选择《pH变化影响“率”变的溯因分析》这个课题,一是契合了江苏高考试题命题趋势。近三年来,江苏高考试题二卷中就连续出现pH变化对某些率的影响的考查。如21年适应甲卷,21年适应乙卷,22年,23年。等等。宋晶老师在上课的课件中也将近三年来江苏高考涉及“率”变问题的考点进行了汇总、展示。如何有效突破这类问题?宋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们全新的认识。二是契合核心素养要求。核心素养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中明确要求: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溯因分析就是根据某现象的特征,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的一种推理思维方式,溯因的结果具有或然性。三是有利于复习、巩固主干元素--氮元素的物质转化。
第二、情境选取有意义
本节课中宋老师选取了工业废水中氨氮微粒的去除作为教学情境以一贯之,可以说是“一境到底”。她设计了主 、暗两条线,“主线”是“主题线”,以去除废水中氨氮微粒的沉淀法、氧化法和生物硝化反硝化法为主线。“暗线”是“任务线”,以探析pH变化对去除率的影响进行溯因分析。pH变化影响去除率也是工业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思考和解决这样的问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学生会深刻的体会化学学习的社会担当和调控pH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更容易让学生捋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情境脉络之间建立联系,以便知识的存储与记忆、提取与应用。只有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原到其产生的实践中,才能实现知识的发展,并由此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展现出来的能力才是实际能力,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才具有真实的品质特征。
第三、知识呈现有条理
整节课中,知识的呈现清晰有序,教学中她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围绕工业废水含氮量高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要符合排放标准必须去除。引导学生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如何去除?以什么物质形式去除?得出“去除率”的概念。以氨氮废水处理的三种方法精选精编习题作为典例探讨pH变化对“率”变影响。在引导学生探讨典例1的过程中,提出了氨氮废水中的氨氮主要存在形式?核心反应如何?:pH在1.0~1.8之间存在哪些离子平衡?如何调节pH提高氨氮的去除率?1.38,pH越大,氨氮去除率为什么会迅速下降?分析当pH>10以后下降变缓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微粒的存在形式、反应物的性质、反应物的浓度、副反应等角度来分析pH变化对核心反应中某些微粒的影响。环节三:围绕生物硝化反硝化法即典例3和今年江苏卷高考真题的分析,同样提出pH在8~8.8,温度保持15℃。控制该条件的原因是什么?在 pH=6~8范围内,通入O2前后,浆料溶液中存在哪些反应和平衡?c(OH-)增大,对浆料溶液中哪些反应和平衡有影响?试分析pH<6时,MgSO3的氧化速率较低的原因?试分析pH>8时,MgSO3的氧化速率如何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贴合学生的认知逻辑,有利于学生调用储备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完整构建起pH变化对“率”变影响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模型和思考角度,即pH变化影响“率”变的可能原因是影响核心反应或水溶液中的各类平衡或核心物质的某些性质或物种的存在形式或引发竞争反应等等。化学知识点相对零散,这是高中学生学习化学普遍有障碍的客观原因之一。课堂上,宋老师通过问题链一步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循循诱导,促进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领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把化学知识分门别类的存放到自己的记忆仓和能力库中。知识链依托问题链形成了结构化联系,使课鲜活了起来。这样的学习任务具有较强的挑战性,能够满足高三学生能力进阶的需要。
第四、知识反馈有策略
课堂上,宋晶老师有意识地少说话,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的思考、演算、讨论,学生有机会表现自我,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想法,宋晶老师总是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知识运用的水平,思维达到的层次。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宋老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或者和个别学生一对一的对话、指导,面对面的搜集学生的想法。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宋老师对视学生的双眼,身体前倾,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要求学生尽量想得全面一些,说得完整一些,等到发言的学生说完后,再请其他学生补充。
课堂上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更像是运动场上的裁判员,学生是赛场上生龙活虎的运动员。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想一点,多说一点,多写一点,多方面搜集学生学习的信息,找准学生知识上的空白和能力上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指导,尤其是文字表述题。
第五、知识整理有高度
本节课实质上是针对江苏高考二卷考点中的一个考向进行的微专题复习,在此基础上构建思维模型并运用思维模型和方法模型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体会pH在影响去除率、转化率、产率等问题的思考方向。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等能力,探讨溯因分析类试题的认识角度与分析思路,体会表达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至此,学生的认知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氨氮去除的这一问题解决上,而是提升到了如何根据化学学科知识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这一高度上,最重要的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这恰恰是高考考查的能力点,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
高三化学复习一定要“接地气”,也就是要落实到具体考点中的考向层面展开教学,课堂上要加强不同物质、不同模块知识之间的迁移和融合,把学生的思维带向更广阔、更高远的地方。每一节高三化学复习课,我们都不妨从知识的选取、呈现、反馈和整理这一视角多做一些思考和尝试,精心打造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好课堂。感谢宋晶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非常优秀的高三一轮复习课!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