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丰(张家港市实验学校)—语文:《伯牙鼓琴》
简介:
1994年参加工作,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上市级以上公开课,先后在市苏教版语文备课、说课、上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市第二届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活动中获一等奖,在苏州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认真钻研教材,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结合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能运用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努力撰写教学论文,发表论文20余篇。
点评:
共感、共鸣、共情
——寻觅《伯牙鼓琴》的言意之美
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程言峰
《伯牙鼓琴》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一首古琴曲,一幅青绿画,一段挚友情……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然后,老师需要做的何止是带学生经历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更要带学生经历一场美好的文化之旅。
一、理清主线,方能纲举目张
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知音文化的一段佳话。教师如何解读文本,让自己成为语言艺术的知音;教师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成为言语意义的知音。这不是简单的事,却是这篇文章千百年来自带的价值和意义。
不管语文要素如何解读,读也罢、背也罢、理解也罢、想象也罢、表达也罢,知音二字应该是本文学习的灵魂所在。唯知音才能倾听,唯知音才能体认,唯知音才能共感、共鸣、共同融入,由此,此课的脉络和走向逐渐清晰——课堂由音乐聊起,让学生初谈理解;由琴乐导入,引发阅读期待;从三层理解构架整个课堂:扫清阅读障碍,读通文言文;激发想象理解、读懂文言文,走进人物情感世界,感受知音之意蕴;由高山流水的故事触摸艺术文化,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激活审美和创造。
二、方法得当,方能实现生长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高年级每册教材中都编排了一至两篇文言文,从数量上说,选编的文言文并不多,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激发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小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大体方向。
三、尊重学情——让方法转化为能力。
文言文的文章如何读准,如何读通、如何读懂,都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进行恰当的指导,巧妙的梳理,妥当的点拨。巩固方法,习得能力。
读准——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多音字在这里读这个音?要把它放到句子中,理解句意,进行字意的推敲,就能确定;
读通——带着自己的理解尝试断句,说说理由和想法,老师再适当补充方法,对难读的句子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读好文言文的节奏、语气、停顿,由扶到放,巩固方法;
读懂——让学生回顾已有的学习经验,关注注释,适当补充,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大体说说意思。
所有的指导既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又蕴含巧妙的点拨引领,并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迁移和强化,这是对学情的了解,把握,运用,梳理,提升,一步步引领学生在这样的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看得见生长,在亲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力也获得了提升。
四、逐层推进——让理解走向深度。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是锺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回应和赞美。这两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一层,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句意,学生从文字表面明白这是锺子期赞叹伯牙琴声像高山,琴声像江河,为后续的深度学习蓄力;
第二层,借琴声营造氛围,从锺子期的角度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由琴声带来的独特体验和想象,初步体会太山、江河在文中的文化意向,并通过句式的比较推敲,感受伯牙琴声之高妙,琴艺之高超,由此帮助学生理解知音的第一层含义:知琴音;
第三层,深度解读,从伯牙以琴言志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感知伯牙内心的志向、抱负、情怀,体会高山流水深层的含义,并由此读懂锺子期真正要赞叹的——巍巍乎若太山之志,汤汤乎若流水之志。由此帮助学生理解知音的深层层含义:知情志;
第四层,可以通过师生呼应的朗读,发现文章明显的结构特点——伯牙是表达者,锺子期是倾听者,两者是互为默契、彼此呼应的关系,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往复、回环的结构关系,而这样的结构关系才是知音模式,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知音文化的基本模式是高度契合一致的。也正是这样层层爬坡,当最后——锺子期死,结构突转,情绪突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形成了审美的张力——为学生深度理解知音做出了铺垫。
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体悟,共情共感,审美走向更深处,精神走向更丰富,既感受了伯牙鼓琴的高超的艺术之美,又感受了钟子期欣赏的品鉴之美,与此同时感悟到文言文表达的言意之美。
五、找准源头,方能精神返乡
伯牙锺子期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知音文化的典型代表。就知音的显性符号来说,“高山流水”是它唯一纯正的标志。当我们说到“高山流水”,高山已经不是海拔意义上高山,流水也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水流。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泰山是中国文化的高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其实都是从文化意义上讲的,所以锺子期“巍巍乎若太山”真正要抒发的是像泰山一样的志向。
同样,锺子期“汤汤乎若流水”,是江河之水,大江大河,是长江之水、黄河之水,这是文化的广度,这样的志向、胸怀是伯牙鼓琴的志向。这是知音文化的实质和内涵。知音背后抒发的是人生志向,生命境界。所以只有高山流水具有这样的文化意蕴,“杨柳、白云、细雨”都不能成为知音文化的显性标志。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尝试引导孩子们往文化的方向走走看看触摸体味,那就是缺失。
结尾处,通过走进人物,走向伯牙内心:视精神共鸣、灵魂相伴的人生最高境界,才会以如此决绝的方式——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去祭奠自己的知音。只有真正理解这样的决绝,才能领会到伯牙这个人极为高尚的情操,才能体会到知音文化的最深含义。尽管孩子由于人生经历的局限,未必能真正明白,也不能表达清楚,但往深处引一引,给他们一个情感的触动和震撼,才能唤醒他们的以后生命体悟,唤醒文化认同。后再补充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诗句,让孩子听听几千年来人们吟咏知音的心声,带着个体追历史、文化之本、之源,以文本解读的精神返乡,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
每堂语文课,如果老师都“志”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那么,在这样的课堂里滋长出来的学生,一定是聪慧的,幸福的,他们会成为语文的知音,文化的知音。
再次感谢朱老师辛苦的备课,精彩的献课,感谢各位小伙伴们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