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3年课改展示月”专栏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专题>课改展示2023>名师课堂>小学>详细内容

王丽(崇真小学)——语文:《西门豹治邺》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12 15:35:06 浏览次数: 【字体:

e2d9f5cf0c2543ea8b4c4a20b397130e.JPG

简介:

王丽,本科,中共党员,张家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高级教师。她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评优课、基本功比赛,并多次获奖。近年来,多次开设市级公开课,均获好评。所带班级曾被评为“张家港市书香班级”,个人曾获“苏州市周氏德育奖励金”张家港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优秀德育工作者”。

教育主张:教会孩子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作洋洋洒洒的中国文,说漂漂亮亮的中国话,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点评:

巧设学习支架,循“叙事”之路径

张家港市南丰小学    顾丽萍

“支架”一词原为建筑隐喻,意为“脚手架”,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最先将这一术语借用到教学领域中,伍德将“支架”描述为“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学习支架”即依据学习任务给学生搭建合适、贴切、具有学习指导意义的“脚手架”。是教师为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的形式多样的服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指向学生发展的“潜在状态”。

《爬天都峰》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楚”,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精读课文《麻雀》《爬天都峰》,选择能充分体现该项习作能力的典型文章,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表达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第二部分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交流平台旨在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第三部分是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为学生提供可借鉴的习作范例。最后是单元习作,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习作实践。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均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内容,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习作单元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设置,每册一个,都编排在第五单元,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相互联结的阅读和习作活动,让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拾级而上。是围绕某项关键的习作能力编排的。

《西门豹治邺》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是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详细复述”的基础上的梯度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围绕这一语文要素,在课后习题以及“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都明确了“简要复述”在课文中具体落实的要求和方法。关于“复述”,统编教材在三年级安排了集中学习详细复述的单元,四年级安排简要复述,五年级要求进行创造性复述。从“思维发展”这个维度看这三种不同要求的复述内容编排,是呈梯度式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复述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前期的“复述”,是以形象化、具体化为主的,且在“还原故事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语言实践,学生前阶段进行的是“详细复述”。对于学生来说,“简要复述”是比较陌生的,要求更高,会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较大的改变。学生感到困惑的是什么是“简要复述”,如何进行“简要复述”。需要学生抓住主要情节,对相关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和梳理。

基于此认识,现就以二位名师的课例,谈谈如何巧设学习支架,循“叙事”之路径。

一、情境型支架——聚焦要素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40余次提及“注重学习情境”,在课程实施教学建议第三点提出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即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要求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刘庆庆老师在执教《爬天都峰》新课伊始,创设了征稿令:生活是个万花筒,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学校小记者站特推出“生活万花筒”原创精品栏目,向全校师生征稿了,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大家快来投稿吧。想要参加吗?想要投稿成功吗?可不容易,咱们得学会第五单元的习作本领——把事情写清楚,这节课我们继续解锁把事情写清楚的密码。由此勾联《麻雀》展开学习,以课文为例子,揭秘把事情写清楚的密码:交代要素、按照顺序、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把怎么说、怎么想的写下来。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要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刘老师将“初试身手”以任务的形式,将学习情境链接到学生真实、动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促发了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并让学生对照小记者站投稿录用标准完成,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王丽老师执教《西门豹治邺》一课时,创设了我是说书达人的情境:同学们,学校正在举行“历史故事说书大会”,听说我们四(8)班的孩子在学习《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给我们发来了邀请  ,邀请我们班的说书小达人给全校同学们简要复述这个故事,有没有信心挑战,我们要先在班级里举行一个初选。孩子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开启了简单复述。课尾又让学生录成视频,转发班级群,投票评选出班级最佳“说书达人”。

不管是课伊始,还是课中及课尾,二位名师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来源于真实生活或设计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现实理解驱动性问题,明确问题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习迁移和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地落实了单元要素。

二、任务型支架——连起“记叙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教学建议第二条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中指出:要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任务支架可以理解为任务学习单,是教师设计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达成学习目的的一种支架,是学习设计的主要载体,其主要作用是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具体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所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等。任务型支架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以形成可以实践的阶段性任务的一种有效支持方式。

刘庆庆教师设计了预学单:一是我会读,让学生自主选择课文中需要提醒的词语,再指名学生做小老师领读,最后说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词语。在小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明白预习时要关注留意难读的词和多音字;二是我会写,让学生先评价写得是否正确,再评价写得是否工整美观,并着重指导书写“攀”,再让学生辨析同音字,由一个字学会一类字;三是我会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了解写事的文章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个要素,抓住四个要素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建立了对文本内容的初步感知,引导学生说说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爬天都峰这件事写清楚的?在这样的问题任务引导下,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较快地给出了答案,文章从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的顺序来写的,从而连起了这篇课文的记叙线。

王丽老师设置的学习单:一是课前预习,我会读,从读课文到读生字新词;我会写也采用了看拼音写汉字的方法,生字教学体现简约之美,常规字词落实有内涵。二是课堂学习,以问题任务型支架,让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梳理了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他们之间发生的事,从而简要概括了故事,清楚地了解了故事内容。“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三四年级学生应掌握的学段目标要求。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外,教师还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抓课题、抓语段、抓要素。学了“一篇”,习得“一类”,一举多得。学生轻松地连起了这一课的记叙线。

三、策略型支架——统整“事件面”

策略的提出需要根据任务要求及学生特征,指向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或途径,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成效。

新课标指出:学习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刘庆庆老师采用对比阅读策略,以一句话“我害怕爬天都峰,一位老爷爷鼓励我和他一起爬。”将2-5自然段与之对比,伙伴间说说作者是怎样把爬山前的内容写清楚的,让学生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以问题聚焦”“以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关注天都峰的高、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天都峰高、陡。不管是哪个年段,朗读是一种最有效的语言输入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要途径。学生在吸收语言的同时,也潜意识地获得了文章的写作方法,积累了作者的表达经验。再次引导学生发现了小作者和老爷爷的对话,不仅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新密码“对话”,也为了解作者意图“根据需要安排表达内容”奠定基础,可谓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对比阅读策略让孩子们自我发现,顺应了今天活动的主题着力学习发生。

王丽老师执教的则以思维导图策略为主要支架,让简要复述实现软着陆。先利用“文中人物”这一线索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复述的支架。这一思维导图的价值在于提示学生文中人物的线索,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聚焦在“人物与人物”,比较简洁地为学生提供简要复述的“结构图”;再结合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提供了梳理课文内容的流程式导图:先将长文章说成一段话,又将一段话缩成三个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情节进行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熟悉了课文内容,为后面的简要复述做好了准备。本课主要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较多,根据这一语言特点对课文主要情节进行表格式支架的搭建。“惩治恶人”这个版块有层次、有细节,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内容。王老师在安排复述时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基本环节,同时关注主人公西门豹的表现,充分感受西门豹的智慧。先以西门豹惩治巫婆为例,教给学生简单复述的方法,即“西门豹借口(什么),麻烦(谁)去(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让学生明白转述人物语言、提取关键信息就能把西门豹惩治巫婆的理由和做法说清楚了。在学会初步复述一个小片段后,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练习,然后以此为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在你就是围观的老百姓,回到家对老伴说——老伴呀老伴,今天西门豹大人——现在我就是老伴,谁来做老大爷;;现在你就是邺县的史官,向魏王汇报,启禀大王,今天我看到西门豹——让学生默读课文13-14自然段,找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提取关键信息,借助表格说说西门豹是如何惩治官绅头子和官绅的。这样由扶到放,将简要复述的方法落到实处并加以运用。在此流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出王老师有效地借助教材文本,在课堂上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充分经历简要复述的整个过程,在复述中有效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升阅读效——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可视化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有缺憾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真实的存在。小小的建议:

1.在我们尝试解读教材、梳理教材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过程中,过多的关注到的是语文要素的落实。而这,却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唯一。识字写字教学、朗读能力的培养、重点字词句段的的理解、人文内涵的感知等等方面,于小学而言,均需不断习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为了教会学生教材内容?还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教材的方法?还是应该借助教材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去学习、去表达、去沟通?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2.语文课堂刮起了一股“情境”旋风,“无情境不教学”成为语文课堂追捧的宗旨,情境教学成为教师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要素,但情境创设往往呈现雷同、浅表、虚无等现象。情境化设计要结合阅读、讨论、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得以训练和发展。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终审:投稿审核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