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梁高实验)——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简介:
朱小燕,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高新区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从教二十余载,一直努力关注儿童立场,关注课堂生长,不断尝试把“语文要素”真正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去,让语文学习更贴近儿童,让儿童在每一课的学习中都能无痕生长。
点评:
聚焦课标转化,着力学习发生
——朱小燕《王戎不取道旁李》、徐小燕《读不完的大书》
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宋卫群
我们张家港市一年一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从1999年持续到今年2023,已经整整25届了,一件事,坚持做了25年,真是特别的不容易。没记错的话,1999年的第一届,地点就在暨阳实验小学;很巧合,第25届的第一站,仍然在暨阳,只是它已经“长大”成为集团。25年来,数不清有多少教师在课改这个大平台上亮相、展示、闪亮,将“致敬课堂”作为永无止境的不懈追求。很荣幸,我们都是经历者、见证者。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评课;不管是第一次参加的新教师,还是已经很多次以不同身份参加的中老年教师,都希望借此获得成长。
一、聚焦课标,明确年段要求
今天为我们上课的是两位老师,教材聚焦的是中年段。分别是四上第八单元的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三上第七单元的《读不完的大书》。两篇课文的年级不同,文体不同,单元要素不同,课时也不同,但都是中年段的精读课文,我们先来聚焦课标,对应相关内容,明确年段要求。
2022版语文课标“课程目标”一块,第二学段目标,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部分。
在字词一块,要能感知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在阅读一块,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提问等阅读方法。能简要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在表达与交流一块,乐于与人交流沟通分享,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在梳理与探究一块,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等。
课程目标是围绕核心素养确立的,用这样的“纲”,去对应教材解读,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就能更有指向性。
2022版课标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我们都知道共有6个学习任务群,这是为了以“少而精”的结构化课程内容来引领与推动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它们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习惯了单篇教学,总觉得什么“学习任务群”,什么“单元整体教学”,搞不定,也不想搞,还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把单篇教学抓好吧。实际上,只要理念稍作调整,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篇教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或者我们虽然不一定以明确的学习任务群呈现展开,但在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时仍要努力做到上下勾连、左顾右盼、整体作战。
二、聚焦教材,优化教学设计
我们来聚焦教材,看看如何在教材解读与设计中渗透与落实理念。《王戎不取道旁李》看上去是一篇小古文,一课时就可以完成。但在整个单元中,它并不是孤立的。从单元学习主题来看,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本单元三篇课文共写了4位俊杰及其故事;从单元要素来看,一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二是写一件事,写出感受。结合本单元的课后习题、口语交际、习作、园地等内容,不难看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将包括任务一读故事、了解这些俊杰;任务二讲故事,学会简要复述;演故事,再现历史情境;任务三写故事,写好自己的事。
在这样的整体任务下,第一节四年级的课,将任务一、任务二中的学习活动进行了整合,课堂上为我们呈现了4个子活动,一是朗读文言;二是读懂文言;三是探究文言,四是讲好故事。这样就把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贯穿一体,使任务与任务之间、活动与活动之间,有了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朱老师在设计活动时,采用了较为典型的语文学习方式。第一、第二个学习活动,侧重于“阅读与交流”,核心在于“读”,引导学生读通、读懂。第三个学习活动,侧重于“思辨与表达”,核心在于“思”,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掌握一字多义,在表达中悟得王戎的聪慧。第四个学习活动,侧重于“表达与交流”,核心在于“讲”,通过关注故事情节、连环画等支架,帮助学生简要讲清故事,对课文内容有结构化的完整性理解。这样的设计,目标明确,板块清晰,任务驱动,活动推进,为整个单元教学开好了头,打实了基。
第二节三年级的课,上的是三上第七单元,学习主题是“我与自然”,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我们上下勾连一下,便会发现,三上第一单元人文主题“学校生活”,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三下第一单元人文主题“动物植物”,语文要素“试着一边读一遍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教材编排有它的用意与深意。今天上的第七单元中,共编排了三篇课文,三篇课文也是有内在联系的,第一篇《大自然的声音》主要是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生动的语言主要表现为描写声音的词语;今天上的是第二篇《读不完的大书》主要是感受大自然的乐趣,生动的语言表现得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更有句子;不仅能表现事物的特点,还能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篇《父亲、树林和鸟》主要是感受父亲对鸟的热爱,生动的语言则表现为连续两处使用修饰的语言。课标在第二学段明确,学生要学会积累语言,所以这一单元专门有分类摘抄、注明出处等要求。
基于以上,我们平时在进行单篇教学的设计时,不妨尝试用上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把单篇置以单元整体中,在一个经过整合的总的任务群中,重新思考单篇教学所要完成的教学使命,让单篇教学不孤立,而是整个单元学习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聚焦课堂,着力学习发生
本届课改的主题是聚焦课标转化,着力学习发生。学生是否“在学习”,是否“真学习”,直接决定了课堂是否能呈现“我在、无痕、生长”的真实样态。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注意观察,也一直在追问这几个问题:课堂上的学生在学吗?在学什么?又在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课堂上老师在让学生学吗?在帮助或推动学生学吗?
不难看出,两位老师立足课堂都下了功夫。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愿意读“大自然这本书”,但文章的表达方式多样,用词精炼生动,对于三上的学生,在理解和积累上有一定难度,尤其在观察的基础上,要通过“沉思和遐想”感受到大自然的乐趣,确实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老师在活动一中,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一个声音,一个动作,小麻雀的样子便生动还原;两个叠词,四字词语,语言的节奏感,一读便让小麻雀的特点变得鲜活;三个连续的动词,通过画面还原,老鹰捕食的情景便生动展现,老鹰的形象也越发鲜明。抓关键词,链接生活经验,蚂蚁就有了人的灵性,真是好玩,真是有趣,老师指导学生用朗读定格情景,用声音表达感受,学生学得专注,学到了生动的语言,发现了语言的奥秘,再模仿运用,让学生小试牛刀,体验这样表达的有趣。但是在课堂上,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交流环节,当学生的交流与教师的预设有所冲突时,老师还是有点急,缺少“等一等”。这样,某些该生成的地方就轻易地走过场了。学生仿说时,虽然用上了动词,但语言比较随意,没有真正领会“观察+感受”的表达形式,当学生交流后,应就此再让学生读一读,评一评,改一改,有一个提升的过程。
四年级的学生,学小古文,这是第四篇。老师从师生问好的家常中自然导入,营造了氛围满满的对话情境,一下就抓牢了学生。她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每一遍,并不是机械的重复,每一遍,似乎都有点小收获,一个字音,一处停顿,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读对了,学到了,读好了,会读了,让学生兴致勃勃地“一步一步往上走”,一步一步往深里读。全文虽然只有四句话,但要让学生仅借助注释、组词等已有学古文的方法自己读懂,还是有些问题。朱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即时点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自然地去想象画面、作适当补充,故事更完整了,表达更清楚了,又学到了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即兴生成水到渠成。课堂上,老师俨然是和孩子一起共学的伙伴,也融入在学习过程中,但在关键处,她总能推一把,拉一把,鼓励一把,带着学生一起向前。
蔡元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专为将来。”这就表明,我们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还要立足于学生的学力提升,使其顺应未来发展。这就涉及到学生动力层面的东西,真正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获得好奇心、主动性、会合作、能坚持等。这一点太难了,放眼望一望如今的学生,好像真的没有任何外力,就真心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的学生,尤其是真心喜爱语文、享受语文学习的,是多么珍稀。很多学生对学习不自信,主要是不会学才学不会,学不会才讨厌学,由此可能会生发其他问题。因此,通过课堂这一主阵地,设置学生跳一跳可达到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学力,至关重要。
三年级的课,徐老师在活动二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唤醒他们的“沉思”,激活他们的“遐想”,把体会到的乐趣说生动,普通的植物,在眼里就变得不一样了,让人有超凡脱俗的感觉,体验到不一样的境界。这其实是教学的难点,三年级的学生要有足够的语感才能意会。暨阳实小的学生还是非常给力的。活动三中,让学生也当作者,选择喜欢的好玩的事物,用上积累的语句写生动,为大自然这本大书续写。从悟,到说,到写,让学生拾级而上,找到获得感,找到自信心。当然,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学生写的内容评价有些匆忙,可以选择学生写得不怎么理想的,再结合本课学到的生动语言的奥秘加以修改。
四年级的课,朱老师在活动三环节,将探究与思辩置于挑战游戏中,让学生完成了从观察、思考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表达让学生言意共生。本单元学生要会简要复述故事,这一要素的落地,课堂上我们也是能看到梯度的,先是依托文本,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是发挥想象、适当补充,突出了王戎的聪慧,升华了对“俊杰”称呼的理解,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趁热打铁,以朗读的形式致敬,以去标点还原文言文的形式背诵,琅琅书声,将学生的学习拉到了至高点。针对本单元“简要复述”这一要素,建议最后可以让学生脱稿上台讲一讲,为后面课文的讲故事打下基础。
四、延伸课外,丰富语文实践
课堂,就是一个引子,它吸引着学生走向课外丰富的语文实践,观察、阅读、思考、甚至写作;课堂,就是一团火苗,它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课堂也是一艘渡船,它将学生带到更远的远方,那是未来。很荣幸,也坚信,我们都是语文课堂的耕耘者、守望者、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