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3年课改展示月”专栏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专题>课改展示2023>名师课堂>小学>详细内容

陶艳红(塘桥中心小学)——数学《观察物体》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14 13:12:15 浏览次数: 【字体:

43d605fd59b341bf9d4f1bbb993d84e6.JPG

简介:

陶艳红老师,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曾获张家港市数学评优课一等奖,“一师一优”部级优课,多次承担市级公开课,获得一致好评。所撰写的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从教22年来,她潜心钻研教育教学,用爱润泽心灵,用智慧启迪思维,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享受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过程。

点评:

然生长,让学习真正发生

暨阳实验小学城西校区    马华平

《观察物体》这节课,可以用这几个字来概括,“联”“深”“让”“趣”。

一、联: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一个数学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数学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陶老师的课,课前通过“说说老师”“说说同学”,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体会“特征”的含义,这样的课前渗透,既拉近了学生和一个新老师之间的距离,又有后续课堂运用“抓住特征”观察埋下了伏笔,一举两得。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原有认知结构中观念的可利用性、新旧认知结构中观念的可辨别性和原有认知结构中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在陈老师和陶老师的这两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深:关注方法的有机渗透

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并非单纯体现于学生接受的数学事实,它更多的是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形式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来实现的。

陶老师的《观察物体》一课,我们先从课题概念的解读:观察是人们对某种对象或外界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选择、较持久的知觉过程。简单地说,观就是“看”;察就是“分析”,就是通过我们的眼睛去认识事物,联想问题,发现规律。数学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习发现新知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核心目标,而“观察物体”这部分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载体,这种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地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同时课标指出:“空间观念的培养上,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二年级学生应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感悟三维空间,把握共性、分辨差异。”二年级的《观察物体》是在学生一年级已经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整节课中,陶老师非常关注方法的指导,比如在观察前,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视?这个环节的设计也从侧面反映出陶老师对学情的充分预设和准确把握,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平视”他们是不理解的,因为不理解,就会给后续的准确观察带来问题,明白了什么是“平视”,才能为学生规范观察作充分准备。在指导小组第一次观察时,她提炼了孩子们乐意接受的口令:平视小猴,记住样子,换个位置。通俗易懂,学生全员全程参与观察活动,完成了初次观察实物-直接感知-形成视觉表象的过程。再从实物观察到图片观察,经历”看图观察-空间想象-形成心理表象”的过程,从直观到抽象。从陶老师板书的设计上,也可以看出教师对于观察方法的引导,三个词:规范观察、抓住特征、展开想象,一目了然。

三、让: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学习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学所应该发挥的作用是帮助、促进和催生,而不是替代。教,是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孩子,教他们所需,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调动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更加高效的学习。在今天的两节课中,两位老师都能做到适当“隐退”,将原来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单一思维高度,变成了学生们无数个思维向度。
  陶老师的《观察位置》一课也是如此,课堂中巧妙设计了多次小组操作活动,借助多层次的观察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有目的、有顺序、全面细致地观察,以观察实践带动学生思维发展,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开启一扇明亮的“窗户”,为大脑赋予一双“聪明的眼睛”。

第一次小组观察,通过转动位置,观察小猴前后左右的不同样子。在交流反馈时,学生对于左和右所观察的样子有歧义,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抓住小猴“脸”和“尾巴”的特征,在小猴的左面看到的小猴的脸朝左、尾巴超右这一这点,再让学生实地观察验证,加深了学生对“抓住特征”观察这一要素的体会,有效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老师能在课堂中巧妙将球抛给学生,通过启发性、提示性、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主动出击,并“顺其势而改其路,四两拨千斤”,穿插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把握方向性,做到了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四、趣:尊重学生身心规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的强弱,决定着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高低。两位老师都能尊重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孩子们创造有情有趣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在教师童趣化语言的引导下,学生现场换位观察,交换彼此的观察位置,让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视觉感受和体验;从一个物体到两个物体(猴子+桃子),活动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将相应的照片发给小伙伴,发对了握握手、发错了摇摇手,并站到对方的位置上进行观察调整。每一次活动前,陶老师都给学生准备了活动的视频演示,确保学生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正是有了这样的引导,在课堂中我们看到了每次活动的有效性,每一个孩子都在投入到活动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我想这样的数学课一定会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新西兰学者约翰.哈蒂在《可见的学习》中指出:教和学没有任何深层秘密可言:在拥有成功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中看得见教与学;当成功的学与教发生时,在教师和学生表现出的热忱中看得见教与学。一句话,教要对学生可见,学要对教师可见。作为一线数学教师,让我们在“学”与“教”这两个维度,确定好自己课堂的合适位置,去破解数学课堂的密码。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终审:投稿审核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