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塘市小学)—道德与法治 :《正确认识广告》
简介:
黄玲,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张家港市德育带头人。作为一位兼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她通过参加培训、课堂研讨活动等方式,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她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执教的张家港市级道德与法治课受到好评。
点评:
“教学四问”:让儿童在课堂上真实生长
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胡静
新课标落地以多来,全体德法人围绕课程标准,就如何促进核心素养落地进行了不懈探索。今天,我们又聚在一起,进行实践与讨论。回顾这一年多的研究历程,无论是大单元教学、主题式教学、体验式教育还是话题式教学,都在努力寻找一条适切的培根育魂、启智增慧之路。在层出不穷的教学方式面前,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培养始终是思政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先要搞清四个问题:学生在哪里、学生到哪里、学生怎么到、学生到了吗?今天,就以蒋老师、黄老师的两堂课为例来谈一谈。
学生在哪里?
这个词大家一听就明白,就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认知或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如黄老师请学生看一看、圈一圈、说一说身边的广告,蒋老师请学生看找一找、问一问、算一算身边的垃圾。她们的设计都很接地气,从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个逐渐扩大的领域,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式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学生的价值观念不是靠老师灌输形成的,需要他们在亲历体验中自主建构。了解学生,学生在哪里,教学就从哪里开始。
学生到哪里?
这里要讲到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它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正确的价值观是核心素养的内核,必备的品格是中间层,只有通过品格层面,价值观才能外显为具体的行为能力和行为实践,而关键能力则是价值观和品格状况的反映,这三者是一个整体。在设计教学时,我们需要跳出教材、教参看向核心素养的年段要求。如黄老师执教的《正确认识广告》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单元主题是“信息万花筒”;蒋老师执教的《变废为宝有妙招》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单元主题是“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前者重在网络媒介素养,后者重在生态文明素养。当然,这是一个大概念,在课程标准及实施建议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两课承载的素养目标。以此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就可以制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了。如《正确认识广告》这一课的目标可以是“结合自身经验,感知广告存在的多种形态,感受信息媒介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商业广告的功能,初步树立科学辨析、理性消费观念;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的区别,初步建立法治意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三条目标都在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表述,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将去向哪里,它是链接核心素养、总目标、学段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转化与落实。唯有清晰地了解学生要到哪里,才能寻找到最佳教学路径。
学生怎么到?
这一点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人的发展有无限可能,所以教无定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黄老师的课通过一则生动的广告激活学生思维,以红领巾大搜索为主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商品广告说起,从显性广告到隐性广告,从商业广告到公益广告,层层递进地了解广告这一信息媒介的特点与作用。蒋老师通过生态小记者招募令这一主情境,引导学生从班级、学校、家庭、社会四个层面开展调查,围绕“垃圾暴增了”“垃圾去哪了”“怎样来减少”三个问题不断深入研究。如果说第1个问题重在感知,那第2、3个问题重在认知,并对品格、行为产生影响。两节课的设计,我都用到了“主情境”一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行德法教材是一例一情境,且这些情境是割裂的,不利于学生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筛选、拓展甚至重构教材,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发展知情意行,也就是发展核心素养。所以学生怎么到?向着目标,以问题为驱动就能找到方向。不需要花俏,也不需要繁杂,简单、真实,契合学生需要,能让学生真实生长的教学方式就是最优的。
学生到了吗?
这个话题涉及到评价。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但道德与法治学科很难量化评价学生学到了吗,学得怎样。怎么办?新课标指出,小学学段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蒙、法治意识。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达成过程,需要我们强调真实的情境,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强调真情实感,强调知行合一。从这一维度出发再来看这两节课,黄老师和蒋老师都能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多种体验活动,如指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合作学习、交流辨析等,学生在此过程中吸收、反驳、修正观点,产生新认知、新体验,从而实现自主发展。此外,两位老师还能立足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拓展,如黄老师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图片、声音引导学生了解吆喝是一种古老的广告,蒋老师通过数字、视频引导学生只管感受垃圾暴增。这样的活动,促进学生拓展视野、丰富认知,利于课程综合目标的达成,核心素养的落地。再如,两位老师都能围绕教学,设计“广告小调查”“环境调查员”等课后活动,以此为支架导学生深化认知。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这些活动与学校德育活动或主题教育结合起来设计,并通过一段时间坚持促进知行合一,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今天展示的两节课是对新课标落地的又一次探索,也许思考还少周全,设计还少合理,演绎还少灵动,但这就是课堂本有的样子。正是在一次次实践与思考、成功与失败中,我们才能不断靠近理想的“桃花源”!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各位的聆听,如有不当,敬请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