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君(塘市小学)— 数学: 《小数乘整数》
简介:
陈文君,女,中共党员,现就职于张家港市塘市小学,张家港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从教十年来,开设数节公开课,有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刊物,在苏州市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在苏州市素养比赛中获二等奖。在教学中,她勤恳踏实,深耕课堂,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点评:
沟通·关联·迁移 感悟数与运算的一致性
——兼评《小数乘整数》两节课
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陈惠芳
分享三个主题:
一、数学新课标关于“数与运算一致性”的相关要求
(一)专家视角
(二)单元整体视角下数与运算的一致性
数概念:理解数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
数运算: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感悟数与运算之间的密切关联,体会数与运算本质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三)小学各个学段“数的运算”内容解析与教学指要
1.第一学段“数的运算”内容要求
2.第二学段“数的运算”的内容要求
3.第三学段“数的运算”的内容要求
基于上面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数与运算”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数概念的认识是数运算得基础,数的运算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两者是相辅相成。
二、“一致性”视角下“小数乘以整数”课例分享
(一)第三学段:五上《小数乘除法》单元
1.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2.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3.结合两节课展开。
a.新课导入:
陈文君老师和夏常明老师均从复习整数乘除法导入,引出课题。这些算式都是在计算15个(个数)计数单位是多少,因为计数单位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夏常明老师:比较两图,为什么既可以用乘法,又可以用加法算式计算?指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可以用乘法,这里的加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充分利用问题情境,并由此提出相关数学问题,既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密切联系,又能使学生十分自然地融入新知的学习过程。
b.新课展开
陈文君老师:从自主探究0.5×3,口算0.05×3,0.005×3,到讲算理,明白口算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是一样的,并结合图理解0.5×3,0.05×3,0.005×3都是在计算15个计数单位是多少。
夏常明老师:
a.建立模型,深化理解
b.探究算理,形成算法
如:独立尝试解决0.8×3。 分析比较,形成算法
全课总结部分,两个老师都能从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延伸到分数乘法。
三、教学思考
(一)通过有意义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的运算需求。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等问题情境,唤醒已有经验。
(二)通过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1.关联本质:在数学活动中,以“计数单位”为核心问题,采用多元表征形式(实物、图形、文字、符号、算式……),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求几个相同相加数和的简便计算),理解口算和竖式计算的关系,厘清乘法运算竖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把握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发展推理意识,培养几何直观。
2.变式迁移: 基于学生的学习路径,从整体的角度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采用变式迁移,设计分层练(基础性、拓展性、提高性……),促进学生思维素养的进阶,加深学生对算理算法关系的理解,提高运算能力。
(三)通过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感悟数与运算的一致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时,要用整体的、发展的、联系的视角,对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帮助学生建立数与运算的联系,体会数与运算的一致性。《小数乘整数》2节课,都以“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为统领,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依据,设计自主、自由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通过数与运算的学习,深刻感悟数的概念、数的运算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促进数感,形成符号意识、推理意识和运算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从两位老师的板书设计可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