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桂芬(乘航小学)五语文:《鸟的天堂》
简介:
钱桂芬,张家港市乘航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张家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学陶研陶师陶工作先进个人”等,多次获苏州市小学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一等奖,撰写论文多篇获江苏省一等奖。
点评:
从文本立意走向课堂立意
实验小学 陈峰
老师们好:
刚才大家一起观摩了两堂课,一堂是钱老师执教的,来自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鸟的天堂》,还有一堂是郑老师执教的,来自六年级的习作指导课《围绕中心意思写》。这两堂课都是来自于高年级的课,一堂课偏重阅读,一堂课偏重于写作;一堂重具体的语言感悟,一堂重整体的辨析探究,今天放在一起共同呈现,我觉得特别好。因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正好也是我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主要的几个目标板块,老师们可以通这这两堂课,清晰地看到它们在课堂上的延展过程。
今天我们看到的两堂课,实际是最终打磨完成后呈现给大家的成品,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我再来作相关的点评,对各位的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就像我们平时批改作文,等学生誊写好作文,我们再去花相当多的时间去写眉批总批一样,我们老师们会很痛苦,很多要点评的话,我们在审阅草稿的时候和学生该说的也说得差不多了,更关键的是,作文本上我们费了力气,学生还未必愿意花心思去看。所以你看,我们现在的语文新课标,除了阶段性评价,也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这一块。因此,我把这两堂课留给在座各位老师去作总结评价,你认为好或者不好我相信都有你内心的标准。我这里,就以它们为例,来讲讲我和两位老师一起打磨的过程,让大家知道这两堂课是怎么来的,我想,这样可能更有意义。
事实上,这两堂课最初的样态和今天的最终样态,出入非常大,甚至可以说都经过了重构,其间,我和两位执教的老师也进行过深入的探讨。(简述之前教学设计流程,罗列几个重要的变动板块及理由。)
郑老师从审题引入,先教后写,问题:将忽视了教材体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学生至于零起点。
钱老师从巴金作品引入,面面俱到,课堂的落点不够聚焦。
通过刚才的介绍,老师们大致可以感知到这两堂课背后的调整逻辑,还是在于对课堂的一个基本定位,我估计把它叫做“课堂立意”。这也是我今天以此为题的原因。
巧得很,郑老师所执教的六上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就是这么一句话,来自于昭明太子萧统的“文章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啥意思,说的就是写文章,最重要的是立意,就是你在落笔前要充分想清楚,我这篇文章写了到底要干什么?为了充分表达我的中心,我们还需进一步考虑言语材料如何做到围绕中心意思来写,而不能单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如果是这样,哪怕这篇文章的文字表达特别精彩,也没有太大的价值。在这一点上,我是深有体会,本学期初,为了选拔参加市“阅读与写作大赛”的学生人选,我们实验小学南校区进行了一次校级层面的现场写作比赛,我们将文章的评判标准分为五个方面,分别定等级,结果发现,高年级学生的文章,缺陷最大的一项,就是“立意选材”,大体上都能看,但是视角独特、立意新颖的文章少。通过中年级的基本写作训练,绝大部分的学生是能做到文通字顺的,接下来进入高年级,其实学生要面临一个写作的瓶颈,那就是如何将自己的文章从“有意思”进一步走向“有意义”。这一点很难,这也是统编教材在六年级将“立意选材”编排为专项写作单元的用意所在。
写文章如此,其实作为老师,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同样一篇课文,为什么不同的老师呈现出现的样态和效果会千差万别?有时候,我们在看一些名师大家的课时,会击节叫好同时由衷地感叹,这样的设计真是巧妙,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呢?这背后,其实是来自于每位老师不同的课堂观,必须承认,老师们对一堂好课的认识是有高低之分,是有深浅之别的。不信,你去问名师拿一份你认为最优秀的教案自己来上上看,哪怕是同样的板块,同样的环节,甚至课堂用语也一字不差,最后肯定会发现,这里不顺畅,那里特别扭。如果没有清晰、准确、到位的课堂立意,你就变成了课堂立异,哪个立异?标新立异的立异,东施效颦、不明就里,光学了个形式而已。(举例:大单元、任务群、活动、情境、跨学科、项目式,可能就会浮于表面)
所以,要上好课,老师们,我们需要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进行一些思考。
许多年前,尤其是苏教版教材时期,我们老师特别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就是文本解读的能力。因为苏教材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比较模糊的,所以每位老师在执教前,都要作一定的文本解读,从而找到自己执教的切入点。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也就会有一千个不同文本立意的老师,于是,还会诞生出一千个不同样态的课堂。所以,前几年,有一个说法特别流行,叫“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因此又引发出另外一句很有名的话,“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教什么,谁也没法去定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看一些大型的课堂展示活动,名师都各上各的,上完以后再分别拿出自己的主张来自圆其说即可。名师如此,那我们一线的老师上起来就更加模糊。我记得早年王崧舟老师有篇专门用来讲如何进行文本解读的文章,印象特别深刻,他以《长城》一文为例,分别从结构、章法、语言、基调、顺序、句法、主题等一共十个维度梳理出这篇课文的秘妙之处,然后再从中进行斟酌和筛选,最终确定出这篇文章最具语文核心价值的部分。由此,才开始进一步围绕这个核心价值部分来展开设计,所以,文本解读在那个时期真的很重要,解读深入到位,你才会抓住一个很好的课文立意,课堂上才能以此告诉学生: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统编教材出来后,我们会发现有一批原来活跃于各大场合的名师有一个阶段不怎么露面了,为什么?一方面,大家都需要一段消化的时间,更重的原因是,统编教材将每个单元的要素,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每一位老师,甚至是每一位学生。也就是说“教什么”不用你再去推敲了,这篇课文如何立意,教材说了算。可如此一来,问题就解决了吗?老师们对此应该有切身体会。一个字:累,尤其是班级里的后进生,完全跟不上节奏,进入中年级始,两极分化的情况尤其明显。百年的历史证明,教材编排体系不完全等同于每个孩子的基本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语修逻文这一套不能完全等同于语文教学,所以完全以“要素”来立意我们的课堂,就会面临诸多实际的教学问题。
2022年,最新一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需要注意的是,本次语文课标的颁布并不是单独行为,而是在整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统领下,各学科统一颁布的,所有的学科都需要面对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面对当前的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基于已有的教育发展成果,我们要集中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在课程标准里也好,在课程方案中也好,几乎没有提到任何关于“语文要素”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叫“核心素养”。问题又来了,你们上位的理念可以神仙打架,但我们一线老师是要实实在在捧着书本走进课堂的,学生也是基于我们的课本来进行学习的,那到底是以教材为准?还是以课程标准为准呢?这好像又是一个问题。
所以聊到这里,老师们看,要有一个高位的、走得不太偏的课堂,其实真不容易。如何做好课堂立意,还是要讲究中庸之道,不走极端,我们至少要注意四个兼顾:
一、兼顾教材编排意图和语文课程标准。在两者之者寻空间,谋发展。(教材改版)
二、兼顾传统单篇教学和单元整体教学。(大单元的争议,将单篇置于单元整体)
三、兼顾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生基础能力。(学生的背景复杂性,四大素养要关注,以前的三维、双基也不能落下,听说读写思,识字教学)
四、兼顾学生学习活动和学生学习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活动是让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有问题的地方在课堂充分、自然地呈现出来。多样的评价形式,分层定制的评价,谢家湾:永远被激励,从未被定义)
老师们,今天的课堂,不再是简简单单拿个教参,拿份教案走进课堂就能上好课的,我们需要注重课堂立意,充分考虑教材、课标、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从中寻找到一个中间点。只有明确了课堂立意,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有清晰的方向,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我们的学生才会更加优秀,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美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