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贤(张万红幼儿园)——中班科学:我的纸张力量大
黄贤(张万红幼儿园)——中班科学:我的纸张力量大
简介:
黄贤,江苏张家港人,研究生学历,幼儿园高级教师,张家港市教育青年拔尖人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现任张家港市万红幼儿园副园长。近年来,在《早期教育》《幼儿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50多篇,组织公开教学二十多节,参加苏州市基本功比赛、评优课均获一、二等奖,多次参与江苏省规划课题的研究,形成了自由▪自主▪真实▪生长的教学风格。
点评:
如何让幼儿的探究更有意义
万红幼儿园 孙瑛
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方法。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如何让幼儿的探究更有意义,更能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展示的四个科学活动,展开热烈讨论,谈一谈如何让幼儿的探究更有意义。
今天的三节科学活动+1节区域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四位老师放手支持孩子自主探究,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始终在进行两个问题的思考:(1)如何在实践中激发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幼儿积累有益经验?(2)如何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究需求?如何在活动中提高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我就从科学活动中,围绕(1)活动方式(2)问题情境(3)师幼互动(4)环节设计等方面,共同来聊聊如何对科学活动进行优化,让幼儿的探究更有意义。
一、活动方式的转变,聚焦个性化探究。
两节《趣味光影》,同一个内容,同一批孩子,不同的活动形式,恰好让我们看到两位老师不再注重对幼儿灌输单一的零星经验,而是注重让幼儿获得有助于其全面发展的链式经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光影的相关经验。比如在区域活动《趣味光影》中,活动前,潘老师采用谈话方式,了解孩子们拥有粗浅的光影经验,知道光照到人或者东西上就会有影子出现,影子是黑色的。那么,如何助推儿童探究兴趣与经验的继续生长呢?潘老师与孩子们继续玩在一起,捕捉到孩子们对“不同光源下影子产生的新变化”产生的新探究兴趣。活动中,潘老师改变传统的游戏模仿,将活动方式变得更加开放与多元。让我们看到了每个孩子在活动中各自拥有独特的学习与探究方式,体验有趣的光影游戏。如长卷画活动中,幼儿主动观察自然光照射下的影子,通过辨别影子的色彩和给影子添画的形式发现光影艺术的多样可能性,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影子是有颜色的,于是她们在美术区用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粘贴在透明的保鲜膜上,来到光影屋中用手电筒进行照射,发现玻璃纸的颜色同样也会呈现,这一惊喜的发现让他们在各个区域不停的尝试探索,又比如在创意拼摆区用不同颜色的玻璃纸蒙住射灯,照射出来的整个墙面都是有颜色的,在“光影乐园”又用不同颜色的色卡重叠在一起,他们又发现了颜色的变化等等,幼儿的经验正在游戏中不断的重构、迁移、拓展。
活动后,就是延展到了袁老师的课堂了。孩子们在游戏中进一步积累了影子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可以变色。对光影的探究兴趣更浓厚了。但有关经验比较零散、浅表,幼儿对于“两个光源照射一个物体产生的现象现象、两个光源照射两个物体又会产生哪些现象”等问题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搭建一个集体探究的平台,从而让幼儿探索的思维过程看得见。
活动“趣味光影”先后出现了三次探索,教师通过可视化记录、演示等方式将幼儿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如,在探索“两个光源一个物体的影子成像”环节中,教师采用动画实验、记录表分享、现场演示等方式,使幼儿的发现过程结构化、可视化,一方面能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使其对问题和探索路径形成更清晰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幼儿的思维发展搭建了支架,推动其更深入地思考,帮助幼儿在复杂情景中深度理解影子形成和变化的原理。
二、问题情境的转变,聚焦儿童发现的问题。
活动方式的转变将直接影响活动中问题情境的转变。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调整始终追随幼儿的探究进程。这是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应该考虑的问题。比如中班科学活动《我的纸张力量大》中,黄教师设计了“纸条拎篮子挑战赛” 的游戏情境,引导中班幼儿将不同材质的纸条,卡纸条、报纸条、宣纸条来拎装有1瓶水、3瓶水、4瓶水的篮子。使“小纸条拎篮子”的挑战兴趣越来越浓,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还使幼儿产生了极大的成功感。再如“金鱼不见了”活动中,刘老师设计了“指纹破案”的游戏情境,活动中,在“学做小警察采集与研究指纹”的过程中,还巧妙地感受了家人之间的关爱,在一场误会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两位老师努力让科学探究活动的现象在幼儿眼前停留得更长、呈现得更清晰,让儿童在问题情境中始终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而且两位老师围绕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激发幼儿进一步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如中班《我的纸张力量大》,黄老师课堂中出现了报纸和宣纸条都破了的现象。现象背后其实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探究学习的机会。于是黄老师围绕幼儿发现的现象,展开了讨论。
教师: 报纸和宣纸条,破坏的速度一样吗?
幼儿:宣纸还没数,就破了。报纸,只是破了一点点。
教师:为什么卡纸没有破,报纸破了一点点,宣纸根本拎不起来呢?
幼儿:卡纸厚。力气最大。宣纸最薄。力气最小。
教师:在这次拎3瓶水的挑战赛中,谁是大力士纸条?
幼儿:卡纸。
此时,师幼共同提炼出新的知识经验,黄老师很巧妙地这样总结:我们不仅找出了卡纸是大力士纸条。而且还发现了不一样的纸条,力气也是不一样。纸条越厚,力量越大;纸条越薄,力量越小。
又如大班《金鱼不见了》,围绕寻找隐藏指纹的工具的讨论,刘老师不仅将工具的使用方法制作成说明书,而且师幼对话也进行了巧妙的设计,支持幼儿深度思考如何使用及适宜使用。
教师:这些工具都可以找到隐藏的指纹,我们可以先认识一下它们,看一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有黑黑的磁粉,它是有磁性的,还有白色的洗洗的粉。这个绿色的液体叫指纹悬浮液,感觉它会很神奇。
教师:那这些工具应该如何使用呢?可以看一下它们的使用说明。
幼儿:我看懂了,磁粉可以用磁粉笔沾取使用,绿色的指纹悬浮液使用之前要摇晃均匀,白色的粉可以用刷子刷一刷。
教师: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幼儿:我觉得使用刷子要小心一点,轻轻去刷,不要把指纹破坏了。
教师:什么样的物品需要用磁粉来寻找指纹,其他两种工具又可以用在什么物品上面效果最好呢?
幼儿:磁粉是黑色的,我觉得不要把磁粉用在深色的东西上了,不然可能会看不清楚。白色的粉适合用在深色的东西上。有一个弄湿的水桶上面可能不适合用粉末来找指纹,不然会像面粉遇到水一样变成黏糊糊的面团,可以用指纹悬浮液来找指纹。
幼儿经过讨论,认识了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它们的特点,根据特点选择了合适的工具进行探索操作。
三、师幼互动内容的转变:聚焦学习过程
幼儿园科学教育应当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和谐相处等。以区域游戏活动为例,光源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媒介,由于区域游戏的活动场地是室内,所以本次游戏所采用的光源大部分是人造光。最初教师投放了手电筒、台灯、沙箱灯等光源。在第一次游戏时,创意拼摆区的孩子发现,自己用手电筒进行游戏时,每一次拼搭时照射后呈现的影子是不同的,非常不便于孩子们拼摆时对物体影子的观察,于是孩子们提出,能不能换一个固定位置的电灯,这样影子的呈现也就固定了,于是在第二次游戏时,光源从手电筒更换成了固定在材料上方的的白炽灯,孩子在游戏中又发现当材料叠的越高,上方的材料影子没有了,这下孩子们又开始讨论了,我们用的材料离灯太近了,所以影子照不出来了,于是孩子们又提出,光源一定要固定在地上,而且要能手动调整光源上下前后的位置,于是在第三次游戏时光源变成了射灯,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拼摆的材料随时调整射灯与墙面的距离和高低,孩子们在拼摆的时候真正的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再如集体活动《趣味光影》,活动经历了二次变革,一是从教师主导提出问题,变为放手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二是从跟着教师发现的问题探究,变为跟着幼儿发现的问题探究。如,在探索“两个光源两个物体的影子成像”环节中,一开始教师直接提出重叠的现象,让幼儿探究,操作成功率不高。于是我就改变策略,去尊重与接纳幼儿的发现,第一次操作,不局限幼儿发现的光影现象,我欣喜的看到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出了各种关于“光影”的现象,在师幼分享交流中,将这些现象以图片的形式一一呈现,并从中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重叠展开第二次探索,同时师幼一起分享探索的经验,整个环节都是在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以及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究思维过程中,我想这应该就是这节课的主要价值。
四、环节设计的转变,聚焦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让探究过程聚焦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让幼儿自己与同伴的探究过程产生一个从“你的经验”到“我的经验”的有效链接,我们可以通过预设的环节,层层递进,将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未知现象建立联系,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已有经验去解决未知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幼儿持续、主动探究的兴趣。比如第一节《我的纸张力量大》活动中,环节一:大胆实践,让小纸条把物品拎起来。环节二:猜测验证,纸条里的大小力量。环节三:挑战不可能:宣纸条变身“大力士”
环节一:通过前期对卡纸、报纸和宣纸条三种不同材质纸条的了解,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探索纸条拎篮子的方法及感受纸条里藏着的大力量。
环节二:猜测验证,纸条里的大小力量。毫无线索与根据的探究会让幼儿摸不着头脑,逐渐失去探究的兴趣。对幼儿来说,对未知事物的探究是他们复合思维得以运用的重要表现。幼儿判断纸条能不能拎起三瓶水的篮子的过程,就是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即时验证与强化的过程,因为判断过程的本身(分享观点、阐述理由、验证结果)就是幼儿将新旧经验建立有效联系的过程。
环节三:挑战不可能:宣纸条变身“大力士”。孩子们对纸张的厚薄与力气大小之间的关系有了直接感知后,这个环节更好地激发了孩子们新的挑战,将薄薄的宣纸条变厚,而且还要拎起4瓶水。让孩子将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幼儿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对未知的探究无产色会给你更加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让探究变得更有意义。
再如刘老师的《金鱼“失窃”案》中有关指纹的探究环节,始终跟随幼儿的探究兴趣前进。
环节一:认识指纹的三种分类
幼儿在不同物品上找出了许多指纹,这些指纹形态各异,但是也有相似之处。幼儿经过观察自己找出的这些指纹,可以将它们进行归类。
教师:你们搜寻指纹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这些指纹?它们长得一样吗?
幼儿:它们长得都不一样。
幼儿首先得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结论,再具体观察指纹的花纹,认识指纹的三种分类。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它像什么?
幼儿:我找到的指纹中间是一圈一圈的,我觉得它像个棒棒糖。
幼儿:我觉得它还像蜗牛壳。
教师:是的,指纹虽然长得都不一样,但是它们有相似的地方,像这样中间有一圈一圈花纹的指纹叫做斗形纹,除了斗形纹,你还找到了什么样的指纹?
幼儿:我找到的指纹有很多线条,这些线条弯弯的像一座小桥。
教师:这样的指纹顶上弯弯的,下面有一个开口,它有个名字叫箕形纹。还有一种指纹比较稀有,它像一把弓箭,它叫弓形纹。
环节二:根据指纹的三种类型进行分类统计
幼儿在认识了三种指纹之后,教师提供指纹分类表,加深幼儿对三种指纹类型的印象,同时幼儿需要在统计结果出来之后进行简单的逻辑思考,观察不同类型的指纹出现在不同物品上的频率,从而推理出属于“小偷”的指纹。
教师:根据统计,你有什么发现?
幼儿:箕形纹和斗形纹都在门把手、水桶上出现了,但是鱼缸上只有斗形纹。
教师:那你觉得在哪里出现的指纹嫌疑最大呢?说说你的理由。
幼儿:我觉得是斗形纹,因为如果小偷要拿走金鱼,肯定要从鱼缸里捞出来,所以鱼缸上的指纹是嫌疑最大的,几枚箕形纹都没有碰到鱼缸,说明箕形纹的主人没有拿鱼,那就只剩下斗形纹了。
通过统计,幼儿很明显能发现只有斗形纹出现在鱼缸上,通过排除法便可以得出结论。
刚才,我们对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活动方式、问题情境、师幼互动、环节设计等作了进一步 的分析与思考,在转变中,让幼儿的探究更有意义。所以,科学活动中,需要我们重新激活活动方式的开放度,相信每个幼儿都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他们各自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活动。需要我们重新定义问题情境的设置,只有幼儿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需要我们重新诠释师幼互动的内涵,幼儿探究内容与经验的获得是探究过程的结果,而不只是为了学习内容而进行探究,因此 我们应当更加关注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与科学态度。我们重新思考了环节设计的目的与意义,立足于实际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幼儿主动思考。
幼儿的好奇心就像是一颗神奇的种子,如果有合适的条件支持,充足的养分滋润,将会慢慢成长为一棵茂盛的大树。在实践中,我们捕捉到幼儿的好奇心,努力支持他们的想法;在转变中,我们逐渐理解幼儿的探究本能,努力将幼儿散落在日常活动中的探究细节(包括探究兴趣、探究态度、探究方法等)联系在一起,支持他们持续、主动地探究,帮助他们形成主动、坚持、自信等学习 品质,从而助推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