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3年课改展示月”专栏

杜晓燕(花园浜幼儿园)——大班社会《告状》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20 15:12:13 浏览次数: 【字体:

a301e198e0284bc793af2fc5ed397964.JPG

立足儿童·回归生活·支持生长

——有意义学习下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意蕴

点评:黄静

第一个关键词:立足儿童 —— 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引发教学内容向纵深拓展

幼儿学习的需要既要呼应领域发展的核心经验,又表现为在特定文化与经验背景下所要解决的鲜活、真实的问题,甚至需要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构建核心经验。因此,教学内容选择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定群体需要解决的“真问题”不一定是其他群体所必要的学习内容。一节事先准备好的活动不一定适用于借班上课的幼儿。我们应充分思考这节课发生的背景和价值,考察课的内容、目标、方法等是否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出发。这个过程凝聚着教师敏锐的教育教学嗅觉与思辨能力、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的分析与把握、善于观察与捕捉的多角度考虑等,在与幼儿的互动中顺其自然地感受幼儿的“真情感”“真兴趣”“真需要”。让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够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满足,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四节集体教学活动,相信大家都能捕捉到教师的“眼中有儿童”,并能追随着幼儿的节奏,给予积极有效的回应,从而把孩子零散而又随机的探索表达转化成深度学习。

老师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一日生活中孩子们的告状声常常是不绝于耳的。杜老师就是在感受到孩子们这普遍而又正常的“真现状”后,开始了对幼儿“告状”这一行为的思考。通过刚才杜老师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本次活动杜老师“看见孩子”之后,又结合3~6岁儿童社会领域发展的目标与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看见孩子的发展需求,再由“什么是告状”开始,借助绘本《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和孩子一起分析,梳理、思辩,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告状行为,思辨告状价值,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引导孩子了解到,有需要时可以通过告状,主动和大人交流自己的感受,以得到大人帮助。

第二个关键词:回归生活—— 幼儿的生活亟待我们去感受、去珍视、去支持

集体活动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让集体教学活动成为幼儿亲近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生命成长有力脉动的过程。一节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应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活动首先应源于儿童的生活,需要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去捕捉儿童生活中的鲜活问题与需要;这样的活动应基于儿童的生活,让其相关的已有经验和情感体验得到充分的观照与利用。生活化的课程是扎根生活的,不因教师“突击”而来,因为生活化的课程本应属于幼儿自己,是完整而延绵的,而不是教师自以为然。活动中是否充斥着鲜活的儿童、鲜活的生活、鲜活的需要、鲜活的经验建构过程,活动中的教师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心怀教育、在教育生活中心怀儿童,也是我们考察集体教学有效性的重点之一。

杜老师的社会活动《告状》,虽然是借助绘本《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这个主线来串起了整个活动,但是活动中呈现的告状原因并不是完全照搬绘本中的案例,而是与现实大班孩子的生活密切贴合的、鲜活的。杜老师通过前调了解大班幼儿告状的具体案例,再通过汇总梳理、分类提炼出不同类型的6种告状原因,这些告状行为孩子们都是感同身受的,因而,活动中对解决方法的梳理、思考、演绎,对于幼儿而言都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杜老师开展本次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关注于幼儿的当下生活,也指向幼儿的长远生活。我们都知道“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杜老师也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引导幼儿正确看待告状,面对让自己不舒服,或自己当前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与成人交流感受。

第三个关键词:支持生长—— 在多元表达互动中支持与助推幼儿经验的提升

集体教学本质上是幼儿的“学”,应充分考察教学活动中双边关系与质量,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意义和质量,进一步地关注教学活动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在集体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是双向的、多元的、指向儿童经验建构的。我们在有限时间内不仅要保证活动有质量地开展,更要重视幼儿获得活动后续运用新经验、升华新经验、再建构新经验的能力。比如可以利用富含童趣、鲜活生动、简明易懂的肯定鼓励、反问追问、提炼概括等回应技巧,引导幼儿在倾听表达、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建构新经验。我们的提问应该是开放性的,是能启发幼儿深入活动和探索的问题;我们的探索应该是面向全体又尊重个体差异的,能够调动幼儿多重感官的探索;我们的目标是指向提升幼儿观察力、分析力、思维力、创造力的,是不断建构重塑刷新新经验的过程。

大班社会《告状》中,面对音频所呈现的告状原因,杜老师进行了提炼式的互动,简练的概括出了6种告状的原因;面对处理告状的事件,杜老师通过语言的肯定、追问、总结等方式,帮助孩子梳理解决“小事”的方法;面对处理问题的实战,杜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独立思考、表达的空间,并且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教师资源,通过一对一的倾听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随后又在情境的互动,师幼、幼幼之间的对话,在假设、反问,甚至故意的刁难中,帮助孩子增强实战经验,提升孩子的分析力、思维力、沟通力;面对是否是“大事”的思辨,杜老师鼓励幼儿在辩论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理由,并且根据活动现状,借助自己也加入辩论的方式,增进幼儿对于“大事”的理解。

给老师的建议

一节好课的标准,不一定是教学具丰富、手段新颖;不一定是教师表情丰富、技能高超;不一定是学习内容新颖别致;不一定是非原创不可。我们希望老师说得更少,让孩子们有机会说;我们希望老师说得更清楚,让孩子们不迷茫;我们希望设计更循序渐进,让孩子学得轻松愉悦;我们希望创造空间更适宜,让孩子们更自信发表创见。

终审:默认主站管理员秦晓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