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3年课改展示月”专栏

吴利娟(锦丰中心幼儿园)—大班谈话:《陪伴》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26 14:23:32 浏览次数: 【字体:

df2a******0774e74bcce2672ef6879dd.JPG

简介:  

吴利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幼儿园高级教师,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多次在省市县开设公开教学活动和讲座交流,在苏州市幼儿园评优活动中获二等奖;还先后获得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模范教师、张家港市教育系统党员冬训工作先进个人、锦丰镇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及称号。工作中立足于生态教育理念,在语言、音乐教学中注重以幼儿发展为本,关注生命成长与幼儿生活经验的提升和拓展,能敏锐地捕捉教学中的各种信息,使语言教学成为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生态桥梁。

点评:

游戏精神下语言教学思路探析

张家港市南苑幼儿园 吴冬浩

非常有幸在一年一度课改月的教学盛宴上,学习了四位园长的精品课堂,今天的四个活动相同的领域和年龄段,不同的聚焦点和亮点,诠释了语言领域教学的别样精彩。集体教学作为一日生活组织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课程游戏化改革持续推进的今天,我们更多的会思考:集体教学如何体现游戏精神,如何更加适宜地、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今天四位名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容选择:链接幼儿的生活与经验

对于儿童而言,生活是生长的条件,生长是生活的内容。借用陈鹤琴先生的观点,课程内容要来自生活,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儿童“选择或发展最有益生活之经验。”因此,我们的课程内容应该以儿童的真实生活为背景,以儿童的实际经验为基础,随着儿童生活情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今天的四个活动均体现了这一点。

吴海娅园长大班语言《我的奇妙发现》的选材正是来自于孩子每天都玩的建构游戏,谈话的话题、素材都来自于孩子在建构游戏中的实际经验,讨论的问题又为下一次游戏的探究而准备。活动嫁接着儿童前后的建构经验,对于幼儿的持续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的活动平常而又不寻常。

吴利娟园长大班语言《陪伴》的选材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幼儿与家人真实的生活事件引发幼儿理解“陪伴”的意义,同时通过家长的线上参与形成家园一体化的教育生态圈,整个活动可以说是“基于生活、通过生活、感恩生活”。

孙瑛园长大班语言《换妈妈》的选材也紧贴“与妈妈吵架”的生活场景,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心里肯定都悄悄地将自己的妈妈与别人的妈妈比较过,这样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够充分唤起幼儿内心的情感共鸣,激发幼儿更加积极、投入地阅读与表达。

朱艳芳园长大班语言《风到哪里去了》的内容也贴近于孩子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变化和自然现象,为了让内容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朱园长对绘本的文字内容进行了提炼、筛选,基于对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分析识别下,让幼儿在观察讲述中理解世界周而复始的循环,萌发对生活的热爱。

今天我们在活动现场都看到了,每个活动中的孩子都非常的专注、投入、积极、主动,正是因为来自生活的内容,引发了幼儿的学习共鸣,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活动组织: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观认为:幼儿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每个幼儿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巨大潜力,正如虞永平教授所言,幼儿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教育就是引发幼儿的内在潜能,让幼儿有机会从事适宜的活动,以便更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并获得新经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给与幼儿充分的自主,让幼儿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呢?四位园长在活动中分别采取了有效的策略来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吴海娅园长大班语言《我的奇妙发现》中,孩子们结合游戏表征讲述自己的游戏故事,结合游戏视频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幼儿从始至终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自己的探索中,按照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是基于幼儿自身兴趣和真实问题的有意义学习。

吴利娟园长大班语言《陪伴》中,活动开始精心设计了“小调查”游戏,通过对幼儿真实生活的调查统计,吸引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最后提供“记录卡”记录对家人陪伴的感恩及诉求,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表达。

孙瑛园长大班语言《换妈妈》是基于幼儿前期已经阅读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大班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一本绘本的主要内容,所以,把对绘本部分情节的了解前置到课前,这是教师对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肯定和尊重。同时,活动中又通过两次自主阅读,为幼儿创设自主学习、自主表达的机会,幼儿在自主阅读、观察、分享讨论中,养成专注细致的阅读习惯,提升独立阅读的能力。

朱艳芳园长大班语言《风到哪里去了》在集体学习讲述的基础上,创设自主观察讲述的机会,幼儿在与同伴互助阅读、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将连贯讲述的经验进行迁移和运用,幼儿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自然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自主自发地进行完整讲述和想象表达。

三、提供支架: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

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那么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儿童发展适应性教育提出:应辩证地看待教与学的问题,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应该是在尊重、了解孩子,相信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并提供积极支持与帮助的前提下的积极期望。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儿童积极互动、合作建构的过程。

今天四位园长在教学中都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脚手架”,在与幼儿有效的互动中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经验、发展能力。

吴海娅园长大班语言《我的奇妙发现》每一个小环节都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及时帮助幼儿整理游戏中的发现,梳理谈话过程中的观点,巧妙地串联起每个小话题的发起、转换、总结,使得整个谈话的主题层次分明、层层深入。一个有趣的话题、多循环的信息交流,不仅仅推动了儿童口头语言的深入发展,合作、思考、沟通、分享、创造等品质也随着谈话的推进在迁移、巩固、提升。

吴利娟园长大班语言《陪伴》中,谈话话题的产生来自于孩子真实的生活,幼儿对家人的陪伴有着真实的生活体验,借助调查统计的方式引导幼儿回忆亲人相伴的美好场景,这样的话题很多孩子都有话可说。活动中吴园长营造了一个轻松自由、安全积极的谈话氛围,通过积极的提问与应答,充分地让幼儿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让幼儿在敢说、有机会说的氛围中,感受用爱去陪伴、去治愈的美好情感。

孙瑛园长大班语言《换妈妈》中,幼儿前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的经验是比较粗浅的,活动中孙园长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细节、猜测角色内心、情境游戏互动等方式,调动幼儿多重思维、多种经验的参与,支持幼儿对绘本的深度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地图的运用,在帮助幼儿厘清绘本情节发展脉络的同时,助力幼儿完整讲述故事的表达更有逻辑、更有条理。

朱艳芳园长大班语言《风到哪里去了》采用了多样化的提问来助力幼儿的理解和讲述。比如引导幼儿分析理解画面时采用聚合性的提问,帮助幼儿观察画面细节;引导幼儿学习对话时采用发散性的提问,鼓励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达;当幼儿语句表达不丰满时采用递进式追问,不断丰满幼儿语言表达的词汇、情感和连贯性等等。

其实,四名园长的四个活动还呈现了个人教学的风格魅力,如吴海娅园长的严谨细腻,吴利娟园长的温婉亲和,孙瑛园长的精准干练,朱艳芳园长的洒脱自如,都是本次活动中的亮点,同时,她们对待教学的谨慎、认真和热情,更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终审:默认主站管理员秦晓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