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根(晨阳学校)——体育:《篮球组合练习》
简介:
陈金根,毕业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中小一级教师。曾获得张家港市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和评优课评比一、二等奖,获得张家港业余训练优秀教练员称号,多次开设市级公开课并获一致好评。我的教育格言是“教育是一种传承,需要不断地完善和继承”。
点评:
让体育课焕发生命活力
张家港市第三中学 朱鸿飞
初冬暖阳万物藏,岁月沉香悦时光,今天我市“学在港城·致敬课堂”第二十五届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如期而至。二十多届课改经验交流会为我市培养了一大批名教师与骨干教师,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本次课改活动的主题是“聚焦课标转化,着力学习发生”,目的就是为了在全市范围推进课标学习研究,促进课标核心素养落地,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主阵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今天晨阳学校陈金根老师与合兴初中唐磊老师为我们展示的两节篮球组合练习课,充分体现了本次展示课的内涵。首先:这两节课基于我们平时的常态课为出发点,无论是在教案的设计与编写,还是教学策略的运用,核心素养的贯彻等等,都体现了教者的用心与智慧,为我市体育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其次:这两节展示课虽然经过他们本人以及教研组的精心准备与磨课,包括我参与的磨课,但与会的同仁们没有看到“作秀”与“演戏”,两节展示课都非常实在、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科学性与实效性,教学效果显著。最后两节课的教材选择是初一篮球大单元教学计划中的一节课,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篮球基础,虽然学生没有基础,但两位老师能有效选择学练内容,把课上得情趣盎然,学生积极主动学练,不但身体得到了锻炼,学会了运动技术技能,还愉悦了身心,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地区的体育与健康课正在绽放璀璨的生命活力,灵动的体育课悄然走进我们的身边。
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热潮,焕发青春的气息,是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的深情呼唤。高质量的体育课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是师生生命中精彩的篇章。这也是今天点评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主题――让体育课焕发生命活力。
一、学生学习得到有效落实的课堂才有生命活力
很多时候,多数老师容易将体育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形成“技能”和“体能”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很重视“反复的练习”,这一点从技能掌握的过程来看的确是必须的,但是我们要警觉的是“闷头练的运动学习”会使学生失去动脑筋的机会,久而久之,还会失去动脑筋的意识和习惯。
陈老师在复习原地双手传接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练习-再发现问题-再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再示范-再让学生练习体会;在学练运球急停传球的组合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了解运球急停传球的组合练习在比赛过程中运用,然后引导学生创新练习,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运球急停传球在比赛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避免运球急停不出现走步违例的动作要领,这个过程除了运球,不动脑是完成不好的。唐老师在复习原地单手(双手)投篮过程中,在学练运球急停接投篮的组合练习过程中,同样采用了上述方法,同时两位老师都能结合学练内容安排教学比赛,给了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在比赛中实施提供了很大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综上所述,他们充分利用了体育学习的特点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总之体育学习应该是“体脑并用的体育”,是“既懂又会的体育”,就必须把学生作为“在思考中进行运动学习的主体”来对待。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习得,关注练习效果,这种课堂所爆发出的生命活力正是我们课堂改革之所在。
二、运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课堂才有生命活力
运动能力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掌握,两堂课虽然教材相同,但学练内容并不相同,同时教学目标都比较明确,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目标指向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运球急停接传球、运球急停接投篮;行为条件——在学练中学会合作共同完成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老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正误动作对比,教师的及时纠正等等),并通过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课的任务;达标程度——初步做出,初步掌握。无论是从教案的设计与编写、教学目标的制定或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来看,他们的目标定位比较实际、具体,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场地器材的利用合理有效,两堂课的练习时间都非常合理,运动负荷也比较到位,最后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位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关注,时而对个别同学的动作进行纠正,时而走到同学中间参与学生的练习,时而大声鼓励那些在练习中比较困难的同学,时而激励少数练习不够积极的同学等等,上述种种都充分体现了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习得与提高,我相信他们的每一位学生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一定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体育品德得到有效实施的课堂才有生命活力
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氛围上来看,是宽松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课堂学习气氛推向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在交流中学习知识,在互动中练习动作,在研讨中掌握技能,人人在动脑、动口、动身体,这样的教学氛围是我们所期待看到的教学场景。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的教育功能。以前常看到将心理健康教育或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课堂的文章,我就非常奇怪,为什么叫渗透,这些教学内容本来就是我们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什么叫渗透?因为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它放到教学中,要让体育课具有生命活力,必须课课落实体育品德的教育,现在好多课把这个目标淡忘了,或者只停留在教案的教学目标中,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结合教材设计有效的练习形式,或者练习手段来让学生有体验,有感悟,最后达到受教育的目的。今天两位老师就为我们很好的展示了这方面的理念。例陈老师整节课围绕传接球展开教学,唐老师的分组教学比赛,两位老师都在学练内容的过程中融入比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不断进行团队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责任感以及规则意识等等,这样的教育是通过有效的身体练习来获得的,是体育课特有的,也是体育课应该完成的教育内容。
四、科学的、实在的、操作性强的课堂才有生命活力
首先虽然今天是展示课,但是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练习手段、组织形式没有 “作秀”与“演戏”,包括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也比较简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这样的课对于我们听课老师来说,有较高的借鉴与学习价值。其次两节非常实在的课有较高的内涵,先看陈老师运传学练内容练习的场地设计利用标志来让学生折返到位再传球,再看唐老师运投学练内容利用整个球场进行,拓宽了学生练习的空间,整个练习过程,全体学生基本能全员参与,可以避免学生游离课堂之外:最后我们再看两位老师的体能练习,不但让学生达到了体能练习的目的,而且操作方便,所有练习能全体学生一起参与,不但能提高课的练习密度与强度,同时能杜绝学生偷懒。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科学的、有思想的,也是有生命活力的。
结语,最后我想用一句话结束我对这两节课的点评。“在这两节课上我们看到了体育课上好了是能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最后祝愿我们全市体育老师加强自身修炼,加强校际交流学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真正的专业水平,人人上出富有生命活力的体育课,为我市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