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3年课改展示月”专栏

尹梦宇(第一中学)—化学:《制作金属蚀刻画——金属的性质与应用》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27 20:05:40 浏览次数: 【字体:

简介:

尹梦宇,任教初中化学学科,本着“不忘初心,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化科学之理,教严谨之学”的教学风格,为教育辛勤耕耘,无怨无悔。利用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兴趣,时刻保持学习积极性。个人教育格言:有激发态电子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时刻准着,时刻激发态。

点评:

立足实验探究 落实学科素养        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  刘宁   

尹梦宇老师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学以致用”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提升了学科素养,教学效果良好。

尹老师这节课以“制作金属蚀刻画”开展项目化学习,建立起“成膜原因、金属蚀刻、金属描红”三大学习任务,串联起对应的化学知识包括: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相得益彰,精彩纷呈。尹老师的课有以下亮点:

1.把准教学逻辑。化学性质部分知识按照解决制作金属蚀刻画腐的问题进行。从金属与氧气反应到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有无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再到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知识。这样教学安排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既遵循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顺序,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逻辑流畅,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注重方法引领。整个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从观察实验现象中总结物质的性质,再用物质的性质运用于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和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得出金属能与氧气、酸反应的性质,最后解释铝表面形成氧化铝并用实验证明。这样的由现象到物质的性质,再运用性质的方法正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的方法。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对人与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    

3.体现在做中学的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通过将“金属板在制作前为什么要打磨”“酸为什么能做腐蚀液”“如何给图案上色”三个真实问题,转化为“金属表面氧化膜成因”“金属与酸反应的探究”“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三个化学学科问题,落实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三个知识点。其中,设计的学科能力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作用,体现了在做中学的理念。

两点思考:

实验探究是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方式。教师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有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深入发掘和探究有价值的化学问题,根据问题明确探究目标,优化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模型化。凭借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度感知,拓展其思维能力,促进其探究解决问题。

本人认为“基于化学实验落实学生学科素养”最行之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将教师演示实验,小组探究实验,学生演示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实验教学环节中核心素养发展途径为: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分析对比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渗透科学方法教学。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起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问题的设置应该具有明显的层次和梯度。

学科能力活动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科知识经过学习和理解、应用和实践、迁移和创新等关键能力活动,才能完成从具体知识到认识方式,从外部定向到独立操作再到自觉内化的转化过程。为达到上述目的,促进学生证据推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实验探究金属与酸反应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设计系列问题不断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建立完整的证据链条。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的想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终审:默认主站管理员秦晓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