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莹(张家港市后塍学校)——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简介:
王玉莹,中小学二级教师。曾获苏州市素养大赛三等奖,张家港市信息化教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张家港市青年教师“三年过三关”基本功比赛三等奖。教学三年来,在教学工作中努力进取,不断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人自身的知识与时俱进,争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育格言: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点评:
初二物理中青年展示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点评
暨阳湖实验学校 许瑞清
很高兴能来到二中北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听了范飞老师和王玉莹老师开设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本课是学习完透镜后,让学生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透镜成像的变化特点和规律,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激发学生探索生产生活中物理知识的热情。
本节课的学生实验两位老师都是设置为探究发现性实验,“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探究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探究活
动,不断总结发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计合理有创意,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过本课的学习,既让学生体验了用科学探究方法去探究科学规律,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加深了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科学素养。
下面先谈一下范老师的课,范老师将本节课分为五个板块,在新课引入上,范老师通过复习平面镜成像、小孔成像、让学生对所成像的性质能进行规范、简洁的描述,变魔术般的展示自制幻灯机,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和探知欲望,原来魔法的根源是一块小小的凸透镜,通过拉伸动作调节幻灯机的像变大、变小,让学生初步体验凸透镜成像的变化,从而引出课题。这个巧妙地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的将观察到的场景与所学知识建立初步链接,为后续的活动开展打下基础。
任务驱动的设计中,通过快速寻找“清晰像”的比赛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学生分享快速寻找像的经验,教师指出典型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通过2次实操找像,成功将后面分组实验中的难点突破。
在分组实验环节,范老师采用教材中的设计方案,使F光源从较远处逐渐靠近透镜,学生依次寻找倒立缩小的像,倒立放大的像,在这一过程中,范老师不限制物距,由学生自由探索,让学生代表填写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通过比较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来引导学生找到特殊点u=v,继续实验验证,成功击破难点,激发了学习兴趣;在不成像和成虚像的环节中,通过展示光路图加深学生的理解。
凸透镜成像规律得出后,引导学生思考魔术展示中幻灯机的成像原理,首尾呼应,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真实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综合运用能力。
范老师整堂课教学节奏轻松自然,教学设计条理清晰,由易到难,环环相扣,虽然范老师语速不快,但是疾徐有致、张弛有度,整堂课一直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观察、讲述,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激起了学习物理的热情。
接下来我再来谈一下王老师的课,王老师的引入课题和范老师一样,通过自制投影仪引入,带领学生初步体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这其中的奥秘的欲望。
而在新课教学过程中,王老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和安装方法,让学生按照要求操作,尝试找到一个清晰的像,结合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距和像距,并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像需要呈现在什么位置,并及时指出“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这一实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让学生在后续的分组实验中能快速找到清晰地像。
在分组实验过程中,王老师细化了小组内组员的任务,力求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非常抽象,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王老师采用的方法是给定物距,分配给每个小组不同的物距分别实验,二中的学生也非常给力,快速的测出对应的像距,分别在两块展板上记录成缩小像和放大像的数据,学生根据多组数据很自然的得出结论,然后王老师过度到成等大像的情况,而且非常细致的指出如何才能确定是等大的像,学生思考得出用刻度尺测量像高。同样,在不成像的分析中,王老师也是采用光路图演示。
在知识的迁移方面,王老师将凸透镜成像规律与生活中的应用紧密联系,现场拍立得拍照,投影仪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成像特点和应用。最后以找对应物像的游戏中再次让学生熟悉凸透镜成像规律,并且通过图像变化让学生分析成像动态过程,最后结合照相机的光圈问题,分析凸透镜成像中遇到的生活实际问题,成功将物理走向生活,引导学生继续寻找生活中透镜的应用。
本节课王老师教学任务设计按照从简到难,从一般到特殊,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习的认知顺序。
王老师的这节课和她本人一样富有朝气和活力,教学节奏轻松自然,活动设计合理、讲解到位、引导及时,使得学生思维积极、气氛活跃,很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比较浅显的认识,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