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嘉晖(外国语学校)——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简介: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对待教学工作认真勤恳,乐于探索历史教学方法,关注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积极参加各类教科研活动,两次主持组内张家港市微课题项目。
点评:
以诗入史将历史学习引向深度
护漕港中学 郇晓丰
“双新”背景下强调要让学习深度发生。钱嘉晖老师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中能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淬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反思,引发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能够以诗思史,做到史诗互见
中国诗词有历史的时空和人文的要素,可以入史。钱老师能够以诗入史,四个教学板块都精选了应景的诗词。同时也做到了引诗入思,设计创新教学环节:古今丝绸之路,在同学们眼中会化作怎样的一首诗?将诗歌引入历史教学,应该说人人皆可为之,钱老师尝试了更高层次的诗歌创作教学,上出了诗意,上出了新意。如此,我们的历史教学有了人文涵养,打造了诗意的历史课堂。
二、精心设计情境,精准问题引领
历史教学需要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淬炼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历史情境下进行探索,拓展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丝绸之路的学习需要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钱老师能够精心设计情境,精准问题引领,让学习真正发生。
一是基于历史人物的故事情境,钱老师以历史微剧场“张骞出使西域”,解读张骞这一历史人物,触碰历史人物的情怀与内心,感悟他的品质与精神。
二是基于历史细节的理解情境,据史读图,做到“图文互证”。钱老师设计小组活动“文物研究”,提炼文物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在阿富汗出土的典型的汉式铜镜、叙利亚巴尔米拉古城发现的精美汉代丝织品和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给出的另类答案“三兔共耳”,说明汉王朝已经和亚欧地区产生了贸易、技术、文化方面的联系,佐证了丝绸之路的存在。除文本叙述外,钱老师还使用了较多的形势图、示意图和分布图,制作了丝绸之路路线图的大展板,展评结合,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所涉及的地理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较好地再现历史空间位置。
三是基于热点渗透的现实情境,钱老师从总书记的“世遗”足迹中以史鉴今开创未来。
三、厘清历史概念,撬动深层思维
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概念的解读,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并掌握正确的历史概念,特别是对核心概念的解读。由中国人所开辟的这条连接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大动脉,是在近代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可以设计问题链开展研究性学习:“丝绸之路”这一家喻户晓的历史名词,为什么是外国人而非中国人命名?这条中西商道早在西汉就已经开通,李希霍芬1877年才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之前这条中西商道叫什么名字?在这条商道贸易的商品成千上万,为什么要选用“丝绸”命名这条商路?同时,“丝绸之路”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在时间、空间和内涵方面不断被丰富和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丝绸之路”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元,成为了数千年来中外交通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代名词。钱老师在“兴国之路诗意浓——一带一路”教学板块中,以视频让学生了解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顶级战略构想概念的提出,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深刻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和中西文明的碰撞。
总之,钱老师以问题驱动式教学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有效带动了学生的高阶学习,促进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