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南丰小学)—数学:《年历中的数学奥秘》
简介:
陈慧,中小学一级教师,张家港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从教12年来,刻苦钻研,勤耕不辍,善于反思,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张在数学教学中,用生活化的方式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向上、向善的学习理念,上学生感兴趣的数学课。个人教育格言:教育没有捷径,只有经营。
点评:
让概念教学走向“精致化”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泗港校区 宗晓芳
各位老师,今天我们听了两位青年教师执教的《年月日》,年月日这节课是非常典型的概念教学课。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概念教学的路径一般经历: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和建立、概念的巩固和概念的深化。我想用“精致化”来评价和剖析今天这两节课。因为数学概念教学的“精致化”是素养立意下数学课堂必然追求的一种样态,也是培养学生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概念引入求“精炼”
数学概念往往是相对具体抽象的,需要引导学生经历概念产生、发展的过程,那么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基于学情,引发认知冲突,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切入点。
胡老师巧妙利用19届亚运会的三张海报,让学生找到了记录时间的时间,时分秒、年月日,由此来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概念“年月日”。
陈老师通过简短的对话同样也引出时间单位:时分秒和年月日。
两位老师在概念引入时都能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激活认知系统中的“原结构”,让新概念自主生长出来。引入精炼,不拖沓。
二、抽象概括,对比感悟,——概念建模历“精研”
概念是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通俗的说,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抽象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定要精心研磨。
1.尊重原有生活知识结构
数学巨匠康托尔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实例,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学生课堂。我们的数学概念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影子。而年月日,本身就是一个生活概念,大部分学生都有生活知识结构。因此在教学时,两位老师都尊重了孩子们的生活知识的呈现。
胡老师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充分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了些什么?并且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直观感知。然后再引导学生逐个来探讨,充分抽象概括后,再来应证自己的感知。
陈老师,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作业,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自己生活中的年历,填写每个月的天数。把填表放在课前,也有一定的道理,让学生自己找生活中的年历,概括性就更强了。
2.经历抽象概括的建模过程
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体现了由感性认知——有效操作——建立概念表象——抽象定义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概括,并抽象出数学模型。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活动,通过观察、比较,来概括出年月日的相关概念。胡老师,让学生先观察手中的年历,记录年份、月份和每月的天数。然后在小组里交流(4个张不同的年历),从而产生认知的冲突(自己手中的年历的2月和别人年历中的2月不同,从而感悟:2月有28天和29天),再通过汇报比较,得出大月、小月的天数。我觉得哪个月份条做的很智慧,一边总结,一边把月份在条上进行闪耀标记,整个动感的过程效果很好。
陈老师:通过每个小组里汇总的12年的年历,通过大数据的比较概括来得出重要的概念大月、小月和二月的天数,充分展示了概念的概括和抽象过程。
3.巧妙勾连知识的内在结构
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它是相互联系、由简单到复杂的进阶。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要溯本求源,找准它的“前世今生”,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里有迹可循,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性和系统性。这在胡老师的课中较为凸显。一处是通过观看视频年月日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将年月日与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相勾连,从而从科学角度明确一年、一月、一日的由来。另一处是《大月小月的由来》,虽然这是一个古罗马的神话故事,没有科学依据,但可以勾连学生对大月小月知识的定位,也比较富有情趣,有时“约定成俗”也便成了形象化的概念,成为一定的内在知识结构。
三、唤醒感官,丰富体验——概念巩固显“精巧”
数学概念相对比较零碎和枯燥,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便成为我们教师一直以来关注的一个课题。《年月日》这节课的概念很多,相对比较零碎,怎样将众多零散的概念串联起来,赋予生动化和情境化的教学呢”两位老师都动了一番脑经。两节课,在熟记大月小月的练习中。两位教师各显神通,巧妙设计了调动学生感官的呈现和练习方式。传统又好玩的“左拳记忆法”、单双数记忆法、儿歌记忆法等,通过多种记忆法唤醒学生的眼睛、耳朵、嘴巴和双手,多种感官多管齐下,丰富了概念的内涵。陈老师精巧地运用了“白板的互动功能”——消消乐。男女生比赛消消乐游戏,把大月小月玩的淋漓尽致,学生热情汹涌澎湃。两位老师把枯燥抽象的概念设计得富有儿童化、生活化。概念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注重生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学生对概念才能真正地理解掌握和记忆。
四、多维思辨,内化认知——概念深化求“精湛”
概念本身是简单的、简洁的,但概念的来源、结构、内涵、本质是复杂的、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学不能局限于死记硬背,而要从形式化记忆走向深度理解,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辨析,从而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
1.理性计算,综合运用概念
针对一年有几天,两位老师不惜给孩子们一定的时间,进行计算。看似简单的一道计算题,却蕴含着丰富的概念知识,一是考察大月、小月、二月的天数,二是考查每种月份数的个数,三是通过计算的结果365天或366天,引导学生明确相差的1天在二月的最后一天。从而回应平年和闰月的概念。简单的计算,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2.巧设悬疑,引发思维冲突
在巩固阶段,可以通过设置悬疑,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并通过分析研究,打破思维冲突,达成认识平衡。两位老师在巩固练习中都设计了“为什么12岁只过了3个生日”引发学生思维的矛盾,和自己的生日比一比,有了疑惑。再通过讨论,达成认知:该生是2月29日生日,每四年才有1个闰年。另外一题设计的:爸爸出差连续两个月是62天,是那两个月,也让学生产生了小小的冲突,大部分学生都知道7月8月,但没有仔细思考,跨年的1月和12月也是连续的两个大约,两位老师又巧妙用好时间轴,进一步促进概念的提升和拓展。
3.走进生活,内化提升认知
理解概念的目的在于运用于生活实践。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在巩固练习中,两位老师都设计了找生日、圈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计算周年等,并运用时间轴,让时间动起来,充分展示了时间的延续性。并结合生活中的节日进行爱国主义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两节课,教师都能结合学情,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经历“精致化”的概念建构过程,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内化概念,感悟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说两节课上得都很精彩,如果说哪里需要商榷的话,我想在最后的练习设计可以进一步研究,设计更能融合本节课“年月日”重点知识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