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3年课改展示月”专栏

陈亚男(实验小学泗港校区)—语文:《风娃娃》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20 12:53:58 浏览次数: 【字体:

92d434148cb0497aa1c3df670d6b4aa2.jpg

简介:

陈亚男,任教语文学科,从教以来,她一直在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主动学习,深入教研,始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用心引领学生不断成长。个人教育格言:循序渐进,不求立竿见影;因人制宜,不求千篇一律。

点评:

当下语文教学的“变”与“不变”

实验小学 赵晓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一年多来,我们一线老师轰轰烈烈学习了“新课标”,研究了统编教材,改进了语文教学。而当下,我们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反思,甚至对一些有失偏颇的做法进行一些调整。 

今天,借朱老师和陈老师执教的两节语文课,跟大家分享近期的所学所思所得。

先说说当下语文教学的变化所在。

一、课程目标有提升,要树立核心素养观。

2001年课程改革,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语文课程目标。新课标又进一步聚焦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明确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素养内涵。这四个方面是什么关系呢?语言运用集中体现语文课程性质,是语文课程的基础性目标。思维能力支配语言,二者互为表里,同步发展。而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则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可见,语言运用是基础。语言运用学扎实了,就能带动其他三个方面。反之,语言运用被虚化、被掏空,其他三个方面势必被削弱。

2022版课标对于基础性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有一个总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低年级如何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要求呢?朱煜老师在《让课堂说话》一书中谈到了这样的观点,“低年级的教学应以字词句为主,在模仿中学习基本与规范的短语和句式。”

今天两堂语文课,语言运用扎扎实实地落了地。为了达成“根据提示讲好故事”这一教学目标,两位老师都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帮助学生读通课文,识记生字,为讲故事打好基础;第二个活动通过整理主要事件,理清讲故事的思路;第三个活动则引导学生表达说话,讲好第一个故事。三个学习活动环环相扣,分别指向把故事读通顺、讲清楚、讲生动这三个维度。而每个学习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比如识字环节,学生之前已经接触并初步积累了一些猜字方法,需要教师在本课中对猜字方法进行回顾、梳理和运用。“抽水”是学生生活中不太见得到的现象,朱老师就引导学生通过前面整理的“借助部件”“结合插图”等方法猜一猜,再联系生活做做动作,这样对“抽水”就有了深刻的理解。陈老师让学生说说怎么猜出“腮”这个字的,引导他们运用关注部件,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再迁移运用,猜猜“助”“摆”等生字。

二、课程内容以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纠正内容“少、窄、散”的弊端。

提出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改变,来推动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新理念,是一种思想指导,是“道”,不是“技”。如果一头扎进教学形式的改变中,就走进了误区,有违初衷。特别是低年级教学,你机械地去花一两个课时教生字词语,用脚趾头想想都是不科学的。

三、教学要灵活多样,转变教学思想,实现教学转型。 

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任务群的三要素,都是从“学”的角度提出的。要从研究“怎样教”转变为研究“怎样促进学生有效地学”。教学不是师教、生学,是师生同学,是老师带领、帮助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发动者、推动者、激励者,关键是点燃学习热情,唤醒学习的内生力。回忆课堂教学走过的漫长路程,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曾花费过巨大的精力来研究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无不一一深思熟虑,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用时都经过精确计算,甚至课堂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都一字不差地提前设计好。所有的这些备课工作,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心中所谓“好课”的模样。但是,静下心来想想,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为什么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展开?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文化,只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发生,而忽略学生学习本源性问题;教师只追求课堂教过了,却忽略了学生是否学会了。这样的课堂教学何谈效率,何谈核心素养培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们的教学理念要发生了改变,把“教学”改变为“助学”,让教学为“学”而教。教学要由内容分析型转向有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型、智慧学习型、素养成长型。教师用教的样子(好的设计、好的问题、好的方法)给学生作“怎样学”的示范,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又要智慧地引领,不能“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今天两堂语文课,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与作用,真的是在帮助学生学习。

接下去再来谈谈语文教学的“不变”。

一、情境创设具有感召力。

要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语文课堂,就需要通过创设有感召力的语言运用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拉近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儿童自主参与、角色体验、生命创造开辟新途径。

有感召力的情境囊括学习目标,能激发学习动力。有感召力的情境指向核心问题,能激活深度思考。无论是贯通单元的大情境,还是嵌入单篇的小情境,都要指向核心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发深度思考,促进思维的提升。有感召力的情境回归语文本体,能促进积极语用。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这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经验,学以致用。《风娃娃》一课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讲讲这个故事”。鉴于此,两位老师都创设了任务情境,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就走进了这一故事情境中,学习积极性很高。因为这次展示活动中,两位老师是把这篇课文提上来上的,如果按正常进度上,我们可以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创设一个总的学习任务情境,比如说“动物故事大会”等。

二、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深度学习,意味着对课程性质的深刻体认。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的工具性价值主要通过言语实践来体现。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主题文化的学习渗透,还是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以“语文实践”的方式引领学生经历语文学习过程,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意识。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批注圈画中触摸文字,在读写练笔中学用语言;让学生“动口实践”——在朗读交流中感知语言,在表达对话中活用语言;让学生“动脑实践”——在合作交流中思想碰撞,在情境迁移中践行实用。无论哪一种学习,缺失了实践便缺失了从知识、技能走向素养的“桥梁”,语文的育人目标便无法全面达成。

深度学习,意味着对核心概念的高度关注。“知识往往是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念来组织的。”小学语文虽然姓“小”,但要避免陷入“小的知识点教学”的窠臼,摆脱“碎的知识性教学”的尴尬,告别“细的念叨式教学”的模式,转向更具有统摄价值、更具上位引领意义的核心概念的学习。《风娃娃》的课后练习要求根据提示讲故事,但是如果仅仅只有这几句提示,学生是达不到讲好故事的要求的,教师必须对文本认真解读,精心设计,为学生讲故事搭建支架。这篇课文写风娃娃做的好事的两个段落,采用了相同的写作结构。朱老师就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发现语段特点,梳理作者的写作顺序,帮助学生搭建故事框架,理清讲述思路。低年级的讲故事,与中高年级的复述一脉相承,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准备。

一、二年级的课后习题中共有七次讲故事的要求。这篇课文正好提供了一次非常不错的练习机会。除了发现语段的结构特点之外,要想把故事讲好,学生们还需要抓住事物的变化和风娃娃的动作。两位老师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在情境体验和说话练习中,学生和风娃娃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感受到了风娃娃给事物带来的巨大变化。再通过动作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快就抓住了动词。

发现段落特点能帮助学生搭建讲故事的框架,抓住事物变化和风娃娃的动作则有助于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从而在“讲好故事”的“好”字上做文章。抓住关键,方法引领,步步深入,从扶到放,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提升。

三、听说读写依旧重要。

语文学习任务群这种任务式语文学习和教学方式,源于英语教学领域,是以表现性任务(项目)带动学习。这种方式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强调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语言实践。但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说,任务式学习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方式,甚至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从语文教学的规律来看,任务式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方式,甚至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试想一下,教师有多大可能把所有的语文学习活动都设计成表现性任务(项目)?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不要?如果经典的文学文本都变成一个个实用的任务,是否会浪费这些经典文本?用批判、辩证的眼光来看,表现性任务(项目)虽好,但不可将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全盘“表现性任务化(项目化)”——听写、朗读、背诵、语言转换等方式仍很重要,不可偏废。文学经典篇目也不可用表现性任务一带而过,仍然需要学生沉潜其中,想象体味。

当然,不变的还有很多。总之,当我们面对新课标的变化觉得眼花缭乱时,不妨将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异中求同,找到那些稳定“不变”的东西——不变的才是规律。

终审:默认主站管理员秦晓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