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3年课改展示月”专栏

王刚(崇真小学)—体育:《篮球体前变向运球》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22 11:07:53 浏览次数: 【字体:

97822f1f4a7244b088700f73e457ffbf.jpg

简介:

王刚, 中小学一级教师,张家港市教坛新秀。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勤勤恳恳,教学基本功扎实,凭借积累的经验和不断地探索,使学生乐学、爱学。个人教育格言:认真做,用心做,坚持做,一定行!

点评:

智慧引领 使学生学有所获

张家港市乘航小学  许红艳

首先,感谢崇真小学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也感谢今天上课老师们的精彩展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强调,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两堂同题异构的《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给大家展现了不一样的教学风格,虽然教学方法不同,但两位老师的课堂都体现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听课感受:

一、结合学生学情,设计教案更具科学性

两位老师在课前接触学生的时候发现,学生对于篮球的基本技能掌握一般,与自己试上的班级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按照原定的教学流程有些内容可能无法呈现。他们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降低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扎扎实实的对学生进行体前变向运球的指导。可以看到,今天的两节篮球课学生都能积极学练,基本掌握了这一动作要领,大部分学生能将所学动作灵活运用到篮球比赛中。

二、聚焦智慧引领,提高体育课堂的实效性

1.激发乐学,启迪情绪

“乐学”从吸引学生运动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开始,重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并把教学方法趣味化、多样化。

王老师利用球托引导学生进行贪吃蛇行进间运球,学生的兴趣较高,都能积极参与这一游戏。在教师口令指挥下,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低运球和高运球练习,在游戏中学生体会到了降重心与交换手运球的练习方法。

徐老师的课上,一开始学生都没有拿球,通过和学生互动小游戏“石头、剪刀、布”,赢的同学去拿球,融洽的学习氛围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情绪高涨。在复习行进间运球环节,徐老师关注了学生左右手的运球,在竞速比赛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用口令指挥学生左右手运球比赛,①③用右手运球、②④用左手运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参与行进间运球竞赛的积极性。

2.勤于学练,巩固提高

“练”是勤练技能,它是学生在理解技术知识、基本学会运动基础上的能力提升。练的方式有很多,个人练、小组练、集体练等,在两节篮球课上都有体现。

在王老师的课上,他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体验,行进间运球遇到障碍怎么处理?学生通过尝试练习找到答案,这比单纯的教师告知答案来的更有效。在讲解动作时,王老师用了八个字(一降、二换、三跨、四快)概况本课学习的体前变向运球技术动作要领。在练习的过程中,王老师紧紧围绕这一动作要领,组织学生采用自主学练——两人一组学练——多人一组比赛的锻炼形式,每个环节的练习要求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学生在教师预设的一个个小目标中不知不觉掌握了行进间交换运球技术要领。

徐老师在学生行进间运球比赛后,引导学生还能用什么方法运球,发现学生体前左右手运球后,请学生示范引出本课学习的主题,衔接很自然,也能让学生发散思维,想出不同的行进间运球方法。利用标志桶模拟固定的防守队员,怎么突破?快速改变方向,怎么改变?拍球的什么位置?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掌握体前变向运球的路线,提高学生控制球的能力。

两位老师在学生学练活动时保证了练习的量,从两堂课中可以看到,学生从最初的体前变向运球不连贯到比赛前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体前变向运球动作,这可以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学以致用,赛出水平

“赛”是“学、练”的有机运用,是检验“学、练”效果的方式。要想达到运动能力的形成,“学、练、赛”缺一不可,在教学中,只有将“学、练、赛”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彰显学习运动技能的价值。

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篮球的最终目的就是会玩会比赛。而篮球的技术动作重在操练,将所学技术运用到比赛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技术的价值所在,他们为了更好地掌握技术,也会更加刻苦地学练技术,以期熟练掌握技术可以更好地运用到比赛中。

在今天的两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老师都能将所学体前变向运球与学生喜爱的投篮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篮球简单组合的比赛,而不是单一的体前变向运球的比赛,这非常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给了大家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在简化规则的篮球比赛中,教师渗透比赛规则,学生体验到了篮球比赛的乐趣,逐步将所学技能在比赛中运用,从而提高篮球运动的水平。

三、关注个体差异,享受运动带来的幸福感

关注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运动的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体条件和运动需求,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并尊重这些差异,在课堂上,老师要结合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接受程度,制定适合他们的运动计划和目标,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健康和幸福感。

两位老师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体前变向运球时,都发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王老师对原本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让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直接变向运球,动作掌握薄弱的学生原地运球一次调整后再进行体前变向运球;在分组比赛的时候也能考虑到学生的技能掌握不同,按照学生的学力分组,让学生都能在比赛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运动带来的幸福感。徐老师从新授动作开始一直到比赛环节,根据学生的差异,给学生安排了不同的学练内容,使动作协调性相对较弱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达到老师给他们定下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培养积极心态、建立自信、增强自尊心、减轻压力和焦虑,提升愉悦感和幸福感。

两位老师都关注了对薄弱学生的分层指导,如果能够对一些优秀学生增加一些拔高难度的练习,就更能体现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这也是我们在平时体育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的点,达到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教学境界,也就是制定学生在体育课课堂锻炼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相对应的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专项运动技能(水平三)阶段,【学业要求】掌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主要的基本动作技术和组合动作技术,并运用所学的技战术参与班级内的教学比赛,每节课安排8-10分钟教学比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的意识。所以我们在设计专项运动技能时,要在每堂课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学练成果的比赛“舞台”,让学生积极展示,让“学、练、赛”良性循环。从今天的两堂课中可以看到,比赛的时间还是不足的,只有精讲多练才能达到8分钟以上的教学比赛时间。

终审:默认主站管理员秦晓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