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3年课改展示月”专栏

张梦秋(妙桥小学)—语文:《牛和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25 20:49:16 浏览次数: 【字体:

张梦秋(妙桥小学)—语文:《牛和鹅》

c64339492b7e468885dd257bad7fd6c0.jpg

 

简介:

张梦秋,任教语文学科,中小学一级教师,张家港市语文教学能手,曾获苏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竞赛一、三等奖,张家港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二等奖,张家港市语文评优课二等奖等。从教以来,她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心钻研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点评:

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城南小学    唐黎

非常感谢两位年轻的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两个研究的课例。妙桥小学的张梦秋老师,眼里有学生,课堂调控能力很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有所获,学科素养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城南小学的王旭璐老师,从事语文教学才第二年,作为一名新老师,能够在课改经验交流会上亮相,勇气可嘉。

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大家都在积极地学习、实践新课标。核心素养、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等新概念纷纷出现在我们眼前,相信我们每位老师都在开展实践研究;但肯定也有很多老师像我一样,觉得迷茫:不知道任务群该怎么设计?不知道怎样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不知道怎样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更不知道如何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我今天跟大家聊的话题是: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不敢说自己对此有多少研究,只能是把我学习思考的一些内容跟大家分享,或许不一定正确,请大家批判着吸收。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激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这里就提到了“教学评一体化”。

一、什么是教学评一体化?

简单地说,教学、学习、评价是三位一体的,评价不是孤立的,是持续地镶嵌在教学过程之中,和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融合在一起,教、学、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二、为什么要教学评一体化?

崔永漷教授在对新课程标准做培训的时候经常说一句话: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这是常识!但现实的课堂有太多的常识背离。有些教师在备课或上课时总把学生设想为“天才”,总以为“我教过了,学生一定学过了,学过了一定考得出来了”,因此总是关注自己“是不是教过了,是不是讲过了,有没有讲完,有没有讲漏”,而很少关注“学生真的听懂了我所说的内容了吗?真的学会了我所教的东西了吗”。这种常识背离反映出来的一个专业问题,就是教师缺乏“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教师的眼里没有“学生”。

课程的逻辑就是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开始的,经历“需要什么样的素材或活动”、“如何组织这些素材或活动以教给特定的学生”,最后确定“学生真的学会了吗”,这就是课程的四个经典问题。如果我们把课程逻辑说得更明白些,那就是从教师的视角看,课程思维需要一致性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从学生的视角看,课程思维需要一致性地思考“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去、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我真的到那里了吗”。

从这些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可以看出:教学评一体化强调的是以终为始,以评定教,以评促学。

同时,我们还要明确:教学评一体化,不纯粹是对学生的“评”,也包括对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评”。

二、怎样做到教学评一体化

今天的两堂课,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上是做了思考和尝试的,跨出了可喜的、有意义的改革的一小步。

(一)重视目标设计,突出学习成果意识

教学评一体化,目标设计特别重要。传统教学设计中,目标的设定是基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指向的是输入端。“教—学—评”一体化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将目标转向输出端,是基于学生学业质量的完成程度。“完成程度”的核心是“理解”,体现的是学生有能力转化所学知识,并能够进行应用与迁移。语文新课程标准第37页至43页,有关于对学业质量的描述,我们在制订目标的时候,要认真阅读学业质量描述,以终为始,设计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是在最开始时,教师应明确指出学习的最终结果,即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应该知道什么,掌握什么,能做什么,以及程度如何。

例如:在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有这样的表述: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这里有个很关键的词:主动。还有这样的描述: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这就是告诉我们中年级的字词教学学生要学会什么?教师要教到什么程度?基于这样的质量要求,教师在制订目标的时候,就不会再采用传统的目标表述:学会哪几个字的读音,理解哪几个词语。而是这样来表述:主动梳理本课生字,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识记与理解。表述的变化,意味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大家看两位老师的课都体现了这样的目标意识。张老师的课上,引导学生归类梳理拟声词。而王旭璐老师的课上,课前预习让学生梳理有新鲜感的词、按自己的理解分类梳理生字,并能分享这样分类的理由,识字的主动性体现得很充分。还有像张老师的课,一开始就通过单元导读页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去向哪里?我想,通过举这样一个例子,大家对以后怎么设计目标、怎么表达目标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了吧?

(二)重视任务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化

相信大家对任务群已经不陌生了。语文课程分三个层面设置6个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性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我们在做任务群的设计之前,首先要正确定位这单元课文、这篇课文侧重哪个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新课标中,对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表述是这样的: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学会欣赏语言。所以,《牛和鹅》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写批注的方式来阅读、欣赏文本语言。

其次要研读教材,正确定位教学目标,明确教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本单元的导读页是这样表达语文要素的:1.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3.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我们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落脚点还是在“阅读”上,也就是说做批注的目的还是为了阅读理解,学生要学习的是用批注的方法来阅读文章,而不是学做批注这个技能。再说明白点:学生要学会的是阅读、欣赏文本语言;而做批注只是用来达到这个学习目标的一个方法和手段。二是做批注时要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从而来体会人物的心情。

再次要研究学情,找准学习的起点。学生对于批注并不陌生,三年级预测单元、四年级提问单元都见过,两位老师都对学情进行了研究,在课上都做了很好的回顾与勾连。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形式不陌生,难点在于读了文章,有了感想,怎样来把批注表达清楚。

做好了上面三个准备工作,就可以设计任务了。

我们看到两位上课老师的任务设计是比较一致的。(出示任务群设计)在备课的时候,梳理清楚任务群,使我们的目标清晰化、上课思路条理化,课堂结构化,让教师很清楚地知道:课堂上,我要做哪几件事才能到达我们要去的地方?这也是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重要环节。

(三)重视活动设计,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如果说学习任务是“纲”,那么活动设计就是“目”。“纲”给我们梳理清楚这节课有哪几个任务,就是要做哪几件事;“目”就是让我们知道具体怎样做,才能到达彼岸。纲举目张,才能让学习真实发生。

我们来看两位老师的活动设计:在梳理主要内容环节,两位老师都采用做思维导图这个实践活动,来梳理清楚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环节学生要怎么学?先要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然后再利用关键信息,用语言表达主要内容。学到什么程度?概括要精当;表达要通顺、简洁、有条理。可以看到,用思维导图这个路径,能够很好地达成这个目标。课堂上就呈现出了比较高的教学效能。

在认识批注,学习从不同角度做批注这个环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这个细节,两位老师都是让学生读课文充分感知文本以后,再来学习、判断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批注的,而不是直接分析批注。在文本和批注间走了个来回后再来理解批注,学生和文本、批注之间就有了深读的对话。

在实践做批注这个环节:目的指向体会人物的内心,通过做批注、修正批注、完善批注,充分体会文章人物的心情。

(四)重视嵌入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嵌入评价的核心在于将评价嵌入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在学习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交流、考核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及时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嵌入式评价”强调评价的及时性和客观性,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嵌入式评价”也强调评价的全面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嵌入式评价”,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两位老师尝试在教学中嵌入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即时性的评价语言真实、自然。两位老师还都使用了评价量表,对学生实践批注做了比较清晰、明朗的实时评价。

终审:默认主站管理员秦晓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