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3年课改展示月”专栏

周晓琳(张家港市后塍学校)——语文:《少年闰土》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29 10:57:55 浏览次数: 【字体:

2c1f1931ae2745918a1bafe205987362.JPG

简介:

   中共党员,热爱教育事业。从教以来,用平等的心态尊重学生、用宽容的心胸对待学生、用真切的情感欣赏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献身于崇高的教育事业。教育格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材施教。

点评:

“支架”,助力学习发生

——评《少年闰土》(第一课时)

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林艳萍

一、单元整体了解

我们今天在这个会场中听到的两堂课例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们先通过这篇《少年闰土》来对整个第八单元有个清晰的认识。这些是我们今后自己在准备一堂公开课前需要经历的整体思考。

1.教材解读

统编教材六上第八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习作要求为“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本单元选用一组与其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这是统编教材中唯一一个人物主题单元,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为中心,编排了四篇各具特色的文章。《少年闰土》是小说,节选自《故乡》,刻画了鲁迅先生少年时的伙伴闰土的形象;《好的故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梦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散文,选择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写想得少”的特点;《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写的现代诗歌,赞扬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其中,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后两篇略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先生的作品。

2.单元语文要素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因为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距离现在的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在的语言表达有差异,所以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统编教材从中年级就开始有意识地涉及“资料”的搜集查阅,有的是直接作为单元语文要素强调,有的则出现在交流平台以及课后习题中。

这里的相关资料,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文字、图片、视频等方面,比如单元导语页中鲁迅先生的图片以及生平简介文字,还有课文中的插图,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资料;从内容上看,相关资料包括课文中的注释、鲁迅先生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他人描写鲁迅先生的作品、他人对鲁迅先生及作品的评价等,语文要素要在单元课文学习时逐步落实。

3.对照课标,规划学习领域

大家都知道,新课标把语文学习领域分成六大板块,分别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当一篇教材放在你面前,像这个单元是主题教学单元,我们就要将整个单元视作一个整体来定位。教参编者没有规定这个单元属于哪个学习领域,所以语文老师备课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搞清楚这个教材单元应该定位在哪个学习领域。因为不同的学习领域,其目标的取向、教学的特征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态。

那么如何来定位?我们来看看这个单元究竟安排了哪些学习素材和原料。

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人文主题是明确的,也就是鲁迅精神。所以它的人文主题是高度明确而且高度集中的。

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包括阅读学习要素,还包括习作学习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是阅读学习要素。

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一共有四个文本,全部跟鲁迅有关。分别是《少年闰土》小说,《好的故事》散文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回忆录,《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现代诗。

我们要分析这四个文本的定位,思考这它们应该属于哪个任务群,哪个学习领域?同时,我们还要思考语文要素的性质,思考这四个文本跟语文要素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分别承担着怎样的职责和任务。

借助相关资料,简单地说,包括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梳理资料以及使用资料。这个过程属于一种实用性思维,因为它要提取的是资料当中有价值的信息。正因为使用资料属于实用性思维,具有实用性价值,所以从单元语文要素的角度来看,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它靠向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这四个文本中,既有可以靠向文学的文本,也有可以靠向实用性的文本,所以我们要在文学文本的阅读和实用性任务的落实中,找到一个支点,或者说平衡点。我们看到今天的两堂课就都找到了落实任务的平衡点。

习作和语文园地此处就不展开了。

二、回顾精彩课堂

有了单元整体构思与认知,能够帮我们更好地看懂单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今天丁老师和周老师都选择了第一课时展开教学,真正的进行了同题异构。一个工作13年的老师,一个工作3年的老师,都呈现了各自不同的精彩。丁老师的课堂沉稳灵动,师生互动亲切自然,单元整体意识强烈,在主题情境中带领学生走近闰土,靠近鲁迅;周老师的课简朴扎实,通过学习单的使用还原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资料的搜集运用中,在课文内容的概括中,呈现了学习发生的过程,让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被看见。

《少年闰土》是单元第一课,也是一篇典型的难文。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教学,面临着三大难点:文章写于20 世纪20年代,年代较远,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这是一难;编者“遵照原文,未加改动”,文章很多用语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年代感,学生理解不易,这是二难;因为前两难的存在,学生可能会有畏难情绪,学习的积极性、投入度受到影响,这就又有了第三难。面对这一难文,如何教学,很值得做一番研究。周老师和丁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仔细学习这两个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位老师在教学的难点都提供了“学习支架”。“学习支架”隐藏在教学环节当中,它就像一个台阶、一把梯子,帮助学生走向更高处,从而跨越难文之难。我将从以下三方面举例说明。

1.“前置支架”——用厚读帮助细读

厚积而薄发是做学问的普遍真理。“厚读”是指积累性的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厚读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一篇难文,要想让学生理解其主题意蕴,必须做好厚读。在这里且不谈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仅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说说怎样通过指向明确的厚读,来帮助学生化解精读理解的难度。

厚读相对于细读来说,就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阅读铺垫,也就是一个“前置性支架”。丁老师和周老师深谙此道。《少年闰土》是名家名篇,它有自己的来处,这来处包括其依附的时代,以及完成它的作家。时代与作家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尤其重要。进入课文前的厚读可了解一些基本信息,使学生初步思考作家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作品、他究竟想告诉读者什么、主人公的形象寄托着作家怎样的情感等问题。通过厚读,学生可以对文本形成初步的认识。由此,深入课文自主品味就不是无根之木,学生带着已知走向未知,弱化了畏难情绪,产生了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勇气。两位老师都设计了课前厚读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的分享,其实是学生对课前厚读成果的整理与再吸纳,这为课堂上的文本细读做足了准备。两位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少年闰土》特殊的文学地位以及学生自主研读的难度,她们同样知道直接把对作家信息及时代背景用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可能没什么效果。所以,我们在设计中看到了“前置性支架”,用课前厚读支持课堂上的细读,使学生能够消除畏难情绪而深入文本肌理。

2.“学习支架”——为理解提供方法

对于难文的理解,仅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如果教师只是把诸多问题抛给学生,然后说“你们自己去阅读,找出答案”,这样毫无章法的做法如同把学生带到一座没有任何路口的大山脚下,却要让他登上山去。教师不仅要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对文本的品读,更要提供恰当的方法,搭好“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可以看出,两位老师显然担负起了引领者的角色。鲁迅先生的作品创作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用词造句方面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烙印,学生读起来有较强的陌生感。这种语言上的陌生感造成了理解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两位老师都提供了相应的方法。周老师重点关注了“阅读课文注释”。丁老师则以“忙月”为例,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己的注解,并由此渗透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关键字词的方法。此外,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环节,两位老师都用到了“拟小标题”这个方法;在鉴赏文章表达方法的重要环节,周老师用了“赏读动词”的方法,丁老师用了“抓住特点读人”到“抓住特点写人”的迁移方法。我们看到,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后,两位老师都通过提供恰当的方法,化难为易,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搭建了“学习支架”。这些方法本身并不特殊,只有成为突破难点的支架,它的作用才得以凸显。

3.“活动支架”——以活动催生主动

前面说到《少年闰土》一课的第三个难点在于学生的畏难情绪会影响积极性和投入度。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恰当的活动可以成为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架。儿童认知发展最佳的状态总是在相关情境中发生的,也就是说,儿童的潜能和经验需要通过他们自身亲历的活动,在与社会、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情境中来激活和生成。语文课堂的情境活动丰富多样,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可以创设多种活动,如角色表演活动、对比辨析活动、音诗画诵读活动、想象创造表达活动等,这些活动催生了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积极情绪。当学生能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以高投入度的状态展开学习,那么难文之难,便不再成为阻碍,反而会成为一种更丰富的资源。两位老师都设计了具体鲜活的活动,这些活动是如何“支架”催生学生主动学习的呢?丁老师创设了“向伟人致敬:鲁迅人物展”的主题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带领学生去认识少年闰土,进而在小说中感受少年鲁迅的初步印象。周老师重点聚焦了第一自然段“以景衬人”的写法,在这样的重点品读环节中,让语言文字训练自然而然地发生。当然,两位老师在教学的最后安排了“小练笔”活动,也为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提供了支架。这个活动提供了生活化的情境和要求(描写照片所记录的一个瞬间),明确了写作的目标与方法(以场景来描写人物),学生自然生发写作的兴趣,主动投入写作练笔中。

当然,我们永远无法上出一节完美的课,只有不断反思、不断尝试、不断突破,才能无限接近完美。如果给两位老师提些建议的话,可以适当给课堂减负,再精简一些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让每个学生有更多机会真正 “参与”到课文理解与鉴赏活动中,让整堂课显得更从容、自如,那一定是一种很妙的教学境界。著名教育哲学家格特·比斯塔的相关论述,我个人很受启发并与大家共勉。他认为,教育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将一种新的、之前从未存在过的事物带到世界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教育教学看成有助于创造人的主体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看做我们给学生的礼物,这个礼物使人的可持续发展、自我发展成为可能。

终审:默认主站管理员秦晓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