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薇(沙洲小学)—语文:《雾在哪里》
简介:
王若薇,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张家港市教学能手。从教以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
年轻的她,春风化雨,有一颗教育的真心;年轻的她,务实求真,深入教研,不断进取。她撰写的多篇论文在省级期刊上发表,多次获得江苏省“蓝天杯”教学设计一等奖。她曾获联盟部编教材教学研讨比赛一等奖,江苏省“蓝天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一等奖。近几年开设的市级、校级公开教学活动,获得一致好评。她将梦想、热情、爱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孩子们因她而快乐,她因教育而美丽!
点评:
强化“两种意识” 用好课文学语文
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黄碧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比如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质量标准……无论是哪种,我们的孩子学语文,总要从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中来学习和运用语文,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这就离不开一篇篇课文。踏踏实实用好每一篇课文,发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功能与育人价值,孩子们才会爱上语文,学好语文。正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所说:“用课文教语文,用语文发展人”。那么如何将新课标理念在课堂上落地转化,如何让语文学习真正在课堂发生?下面结合今天两位老师向大家呈现的《雾在哪里》完整的两课时的教学,以《强化“两种意识” 用好课文学语文》为题,谈谈我的思考和建议。
一、根植“例子意识”,研透教材教语文。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这个“例子”,并不简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指的是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习得语文的知识和技能,并熟练地、创造性地迁移运用,解决语文的问题,用语文解决问题。“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当时这样的表述,相当于当下所说的充分帮助学生“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能读,会写,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表现。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其实这是以一个极高的站位来理解、审视教材的表达。只有真正吃透了课标、教材,真正懂得学生的需求,真正厘清了教材之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价值,才能为用好这个例子提供保障。
教材既然是“例子”,既然教材这个例子不简单,我们就弄懂它,吃透它,用好它。研透教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例子”,是用好教材和上好一堂课的基础。研透教材,不仅仅是看教材编写者是怎样来做解释的,更要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比如,使用统编版教材这个“例子”,我们就要带着对课标的理解,带着对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目标的科学把握,来用自己的眼光研读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套教材,然后才能为批判性地、创造性地用好这个“例子”奠定基础。它的编写理念、逻辑和线索是什么?双线组元和语文要素是怎么回事?单元体例有什么特点?文本选择的标准和价值定位是怎样的?等等。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之后,还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念来研究每一册教材、每一个教材单元,进而吃透单元内的每一个文本。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不仅要吃透教材本身,还要能够从教材本身看到其与儿童全生活的关系,看到从不同维度拓展教材内容和目标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现行的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文质精美。不但具有原先的阅读价值,而且被赋予了独特的教学价值,所以语文教学要教课文本身潜藏的语文概念,包括语言文字、读写方法、文体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我们要确立用课文教语文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把握并发挥语文教材的教学功能和育人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
那么,我们怎样研透教材并正确地运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去教学生学语文呢?
教材内容就是“用什么来教”,课文不完全是教学内容,课文中的一些语文元素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需要我们通过解读文本来进行发现、凝练以及确定的。理清了课文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才能准确地定位课文的教学功能和用课文教语文的实践路径。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按照单元的方式来编排的,有的是按照课文的题材组合的,也就是内容;有的是按照文体组合;还有的是按照读写要素来组合的,比如阅读策略单元和写作单元。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文的教学功能,从单篇课文入手,紧扣教学的关键点来教,不求完整,但求充分。抓住单篇课文中最有价值的关键点,集中让孩子学充分、学透彻,同时也要看到单元的训练点。当我们的关注点是着眼于孩子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不是应试时,就会发现孩子一个单元学一点,学生的整体语文读写能力就是完整的。因此,我们在研读并用好每一个“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都要对准“这一类”,来参透“这一篇”,进而上好“这一课”。
那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今天两位老师执教的《雾在哪里》这篇课文。它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这个单元人文主题是“想象”,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和《雪孩子》三篇课文及一个语文园地。
统编低年级语文教科书阅读单元的编排,不像中高年级有单元篇章页,明确提出单元语文核心要素。低年级阅读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语文要素)隐散在课后练习和园地板块里,需要进行系统的单元解读,明确单元任务指向,再立足单元整体开展教学设计。
第19课是《古诗二首》,选取的是李白的《夜宿山寺》和北朝民歌《敕勒歌》,《夜宿山寺》充满浪漫夸张的想象,《敕勒歌》抓住典型事物来描绘草原美景。课后练习有“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借助诗句、插图来想象画面。
第20课是外国童话故事,就是本文《雾在哪里》,它是俄罗斯谢尔古年科夫的作品,课文把雾想象成一个淘气的、爱藏东西的孩子,课后练习有两题和想象有关:第一题是“读句子,照样子说一说: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指向学生能够借助课文语言图式来表达自己想象或再现雾藏东西后的景色变化;第二题是“课文说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在你眼里,雾又是什么呢?”要求学生能联系生活和自我认知来想象。
第21课是中国童话故事《雪孩子》,课文里有一个泡泡提示:“看着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续编小白兔的心理活动,要落实这一目标,学生需要借助前面文本的学习,体会人物之间的情感后才能够想象续编,本课还有一个任务“学习默读,试着不出声”,虽和想象没有直接关系,但默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能力,又是教材第一次提出,需重点练习。
《语文园地七》里,“字词句运用”第二题借助回忆景象,并描绘当时场景,除了实现语言积累,还要实现借助词语,联结生活,想象画面。“字词句运用”第三题借助句子,渗透把想象的画面说(写)有趣的方法。单元写话是“借助图片,展开想象,写一个小故事”,不只是描述图片内容,还需要有趣的多元想象。
基于以上解读,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想象”;单元核心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主要学习材料是古诗和童话故事;在语言表达运用上,借助词语、课文语言图式、课文插图和图片等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共设置了六个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提出问题,开展交流,因此每个单元都会涉及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非本单元核心任务指向。另外,此单元并未明显涉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三大任务群可以排除。本单元课文的主要文体是古诗和童话,都属于文学阅读,新课标在第一学段“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里明确指出“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彩多姿的生活,初步体会文学阅读的乐趣”。综上所述,本单元基于任务群视角观照,应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可以确定本单元“围绕想象进行教学”的主题,每篇课文又可以从“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这两个维度来设置目标和主要学习内容。
《雾在哪里》的文学阅读维度的目标与主要学习内容就可以设置为“读懂作家的构段方式,感受作家神奇的想象,体会雾的淘气”,创意表达则指向“学习作家的语言表达图式,说说写写自己对雾的想象”。借助《雾在哪里》中的语言图式,展开想象,两堂课为此主要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一是整体感知,感受人物特点,以“雾来到哪里?做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雾的淘气;二是比较段落,发现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聚焦雾说的五句话和“雾来到海上”的两个自然段,通过比较发现相同的语言图式与连接词;三是结合场景,展开想象表达,提供半开放的场景,孩子自己想象雾会去做什么?带来什么变化?并借助课文语言图式加以表达。
今天两位老师的“例子意识”都比较强,能较好的研读和把握教材,并能凸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理念,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将课文当成是语文学习的“例子”。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重点关注它们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将“感悟内容”与“学习语言,揣摩表达”有机结合,将“学习表达”与“运用表达”巧妙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习得语言的规律,进而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落实“助学意识”,以学为本促发展。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聚焦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它的显著特点是育人导向,体现了全面发展、独立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知”“行”统一等教育思想。我们教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不是以课文为本,从课文转向以人为本,这是新课标一个重大的理念转型。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些理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的实际教学中都要落实“助学意识”,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本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助学意识,就是充分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意识,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有效适切地组织、帮助、指引学生学习,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平台),实现方法的迁移。这种方法的掌握与迁移也并非立竿见影的,而是在老师强有力地指导下逐渐形成。这就好比教孩子学走路,开始的时候由大人扶着牵着走,时间长了,大人逐渐放手,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止他跌跤。等到步履纯熟了,大人就可以放手让他自由走路了。语文教学类似于教孩子走路,教师既要给学生详细地指导,也要尽量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迁移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今天《雾在哪里》两课时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两位老师的“助学意识”。
一是能充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构筑生本课堂。
两位老师都有非常强烈的助学意识,两堂课都在努力实现生本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怎么让学生真正的站到课堂的中央,让孩子们去充分的学习,充分的感悟,充分的表达?低年级的孩子,也许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没有那么强,但是两位老师都能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努力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情境、搭建适合的学习支架,组织鼓励引导孩子们充分的站到课堂的中央。
她们主要抓好了三个点:首先确定好起点,即确定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之前,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孩子的起点都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把握他们的共性;第二是确定好目标,也是终点,这篇课文70-80%的内容学生可能知道,那么接下来的20-30%内容,究竟让孩子怎么关注、怎样理解,难点在哪里,突破点在哪里?学完后,语文能力、观念,还有品格等方面,学生可能有哪些变化,老师怎样才能够把握这种提升?第三确定关键点,即学生学习这一课可能会遇到的学习障碍,比如读不懂的地方、体会不到的地方、感受不了的地方,我们要提供支持,可以设置阶梯式的问题、提供辅助性的资料、代表性的范文,等等。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每一课都让学生有所变化。
以往我们经常强调,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中发挥教师的的主导。学生的学习不可都是一帆风顺的,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是攻不破的“堡垒”的时候,两位教师都能及时助力,给学生搭建一个台阶——“脚手架”,让学生顺利地“攀援”。当然,在搭建“脚手架”的时候,也不能一味让学生轻而易举就获得答案,而是要训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去想,只有在学生处于“山穷水尽”,再通过一番“跋山涉水”后,实现“柳暗花明”,学生才会增长智慧,这也是教与学的内涵所在。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是能高度关注学段目标任务,营建趣味课堂。
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学段要求以及学生认知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目标的达成已经成了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研读新课程标准中各学段识字教学的学段差异,理解感悟的学段差异,语用指导的学段差异,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语文学习中扎实提升核心素养。
两位老师的学段意识都非常的明显,一篇童话故事的阅读教学放在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重难点、不同的侧重、不同的目标要求。他们非常关注低段的童话教学所承载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且除了我们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能够阅读先进的童话等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外,他们始终坚持把第一年段的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这两项重点任务贯穿在两堂课的教学当中。
在阅读中识字、写字是贯穿小学阶段的一项基本任务。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主动识字,识用结合,可以让识字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两位老师均很重视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例如:王老师从字的生成角度来教学“梁”字,通过形象直观的古文字的拆分理解,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梁”的本义和引申义;再如:出示海岸图请小朋友指一指海岸的位置后,教师相机引导:临近大海边缘的陆地叫海岸,那么河边就叫河岸,湖边叫湖岸,河的两边就叫两岸。这样的教学手段符合儿童认知的心理特点,也容易激发学生识字的浓厚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力求“以读为本”,“读中体会”,重点突出“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体会人物情感,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在今天教学中,王老师把“雾”说的五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通过示范读、选读、齐读等形式的来体会“雾”的淘气,学生能在熟读基础上理解课文,与文本的交流更为密切,教师还能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中摘取关键信息,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同时,两位老师都深知低年级的孩子需要非常有意思的情境的创设、游戏活动等等,其实无论是王老师的猜谜、合作朗读等等,还是我们孟老师的课前小游戏、课中白板技术的巧妙运用等等,都是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努力营建生动好玩的趣味课堂。
三是能有效助力学习真正发生,实现学的课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在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课堂上有了极大的“翻转”,即从“教”的逻辑转向“学”的逻辑,课堂上,教师不再一心只想自己“教”的流程,按部就班地按着预先设定的教案一路走下去,而能从“学的逻辑”出发,眼中更多的是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和调整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在学习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悦纳学生的学习观点,珍视学生的学生成果,润泽学生的学习氛围。
回顾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经一度欣赏那种课堂上一路顺畅而又精彩的课——比如,课前预设得非常充分,问题设计得头头是道,课上师生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演绎得天衣无缝。这种课往往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表现尤为突出。但深究一下,不难发现,这种“精彩而又近乎完美”的课,其实是在教师的“操纵”下完成的,是控制的教学,是“教为中心”的教学,而不是“学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范围内做着规定的动作,很少有自己的选择和表达。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新课改强调的不是“热闹”“好看”,而是学生启动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教师要学会静静等待,有效启发,等待学生的思维慢慢开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绽放。教与学的翻转,以学定教,向学而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和学。
《雾在哪里》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形象,将自然现象雾描述成学生喜欢的捉迷藏活动,充满童趣的想象很受学生喜欢。全文言语形式富有特色,文中第三、四自然段表达结构和言语逻辑相同,都是先写雾是怎么说的,再写雾是怎么做的,最后写雾带来的变化,且关联词相同,都是借助 “于是”“无论……还是……都”进行内容的叙述。在教学本课时,两位老师依托文本,优化设计,以搭建思维支架式学习为教学路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实施深度教学,唤醒学生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力和表达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特点,搭建方法支架,让学生知道怎么写,接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示图片搭建内容的支架,让学生明白可以写些什么。老师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学方法用方法,很多学生都能仿照课文的句式将一处景物表达得清楚且有条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力又一次被激活。这样将品味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运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真正落实“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理念。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其实,公开课又何尝不是我们展开教学研究、思考学习的的例子?透过着两节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两位老师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素养是比较高的,无论是教态、教学语言、板书以及课堂上的这样一种组织调控应变能力都比较强;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张家港市小学课堂教学十二字方针“讲练结合、协同学习、技术融合”在课堂上的有效落实。讲练结合,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学生的练习真的是相辅相成,而且给学生去读、去说、去写、去讨论探究的时间,我感觉比老师讲述的时间还要充分,孟老师还把《补充习题》上的相关练习,都有机融合到教学的流程当中,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就能够有效完成,这也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减负增效;协同学习,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以及组合作交流探究,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技术融合,两位老师后生可畏,有很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合理化的白板技术的运用让教学更加高效,把孩子们的目光全部都聚焦到课堂上来。
总之,两堂课可圈可点,值得我们学习思考研讨的东西还有很多。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两位上课的老师,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用不懈的思考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课例,让我们对比关照自身的语文课堂,且学且思且成长。以上交流,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