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萍(沙洲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简介:
宋美萍,任教数学学科,从教20年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教材,形成有趣、有效、有挑战的数学课堂模式。个人教育格言: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点评:
以生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张家港市实验学校 秦惠华
2020年教育局1号文件《关于新时代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全面落实“讲练结合、协同学习、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基本原则,接着,国家又出台了“双减”政策,因此,从学校到教师,都要积极探索“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堂提质增效的路径策略,做学生作业负担之减法,做教师课堂教学高质量之加法。而数学课,老师就要以生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努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今天宋老师就是这么努力去做的,呈现给我们的是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数学课。
自主探究,让数学有识。
宋老师在出示例题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让学生在学习单上把提的问题写下来,然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同时提示学生可以通过画图、列表、计算等方法让别人能一眼就看明白自己的解答过程。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接下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就会自觉比对:我提的问题和他相同,但方法不同,谁的更好?我提的问题和他不一样,但解答方法可以参照他的等等,也只有这样,学生在经历了自主探索—听取交流—自我反思这样的过程后,思维才能更活跃,知识才能更牢固。
协同学习,让数学有效。
宋老师在学生学习解答了例题后,在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第2小题“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后,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然后小组合作,在组内说一说自己的问题和解答过程。交流时,宋老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展示,并请学生把自己提的不同的问题依次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我根据什么和什么求出什么,然后根据什么和什么求出什么。这样,学生在同伴学习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在小组交流的听一听辨一辨中,不知不觉理解掌握了知识。
完整表达,让数学有形。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学生不仅要感受到从条件想起的好方法,知道如何思考,还要学会用完整正确的语言来表述解题的思考方法。老师在课堂上,都在学生自主解答了例题后,在交流时,指导学生用已知()和(),可以求出(),再根据()和(),可以求出()这样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路,并尽可能地多让孩子们说一说,在实际的练习中也不忘这样的训练,非常好。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训练出来的,只有老师注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我们老师不妨可以跨大一步,让学生用形如()○()=( )这样的数量关系来训练学生,这种训练对学生的要求又高了一步,不仅要找到相关联的条件,知道可以求出怎样的问题,还要知道如何求出这个问题。个人觉得对学生数量关系的训练很是重要,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能大大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宋老师的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亲切,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应用教材,精于设计,巧于引导,善于开发,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