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城北幼儿园)—科学:《趣玩磁铁》
简介:
黄梅,积极探索课程游戏化的实施进程和路径,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理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体悟,让每位幼儿的的差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将被看见、被期待、被认可,让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落地生根!
点评:
支持多样化探究 提高幼儿解决问题能力
新塘幼儿园 卢燕
教育是一场美好的修行,是一次美丽的遇见。今天上午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黄老师的《趣玩磁铁》这一科学活动,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科学领域其实是我们平时公开展示活动不愿意选择的内容,而且磁铁又是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一种材料,但是,今天两位老师都紧紧把握住“趣玩”两个字,环节连贯递进,提问灵活有效,教学张弛有度,让原本枯燥的科学活动呈现出创新、趣味的样态,让幼儿在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科学现象的神奇。下面我来谈谈对这两节科学活动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内容构思巧妙。磁铁小朋友都认识,也都玩过,相信很多班级的区域材料里都有,小朋友也都知道磁铁能吸起铁制品,我们成人拿到磁铁,肯定也会想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一科学知识,科学之所以显得枯燥是因为科学内容是抽象的,而幼儿的思维还停留在具体事物上,怎样变抽象为具体,就是黄老师此次活动的一个重要诠释。所以黄老师就以“倒挂的硬币”这个小游戏贯穿始终,寓教于乐,让幼儿从实验中探究磁性的大小和磁铁的多少以及间隔物的厚度有关,构思非常巧妙。
2.选材贴近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其实,今天黄梅老师的这节科学活动的操作材料都是生活中随手可得、随时可见的,像硬币、尺子、积木等,每个家庭、每个班级都有,这些材料非常简单、常见,不用特意准备,随时随地可以玩起来。单从材料的准备上,其实已经让小朋友意识到,身边这些常见的事物都可以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
3.教学张弛有度。整个教学分为四个环节:游戏导入,会倒立的硬币——幼儿第一次操作,感知磁性强弱与磁铁数量的关系——幼儿第二次操作,感知磁性强弱与间隔物距离的关系——幼儿第三次操作,会旋转的硬币。活动环节由浅入深、内容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难点,又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师通过恰当的提问、灵活的追问,在猜测、操作、观察、验证、记录等丰富的活动形式中,激发幼儿对磁性多层面和多角度的理解,让幼儿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整个活动富有生命力。
建议:教师要允许不同答案的出现,对不同的答案要给予验证的机会,不能直接忽略,这也正是体现教师教学机智时刻,对一些细节的处理还需要再圆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