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平(实验学校)——物理:《磁体与磁场》
磁体与磁场》评课
时间:2024.11.21 地点:市二中北校区 授课教师:夏秋平
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今年是第二十六届,是我市最隆重的教育盛会,全市所有学段、所有学科的老师齐聚一堂,切磋交流。今天是物理学科的名师展示,代表了我市物理教学的较高水平,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二中北对本次活动组织井井有条,为保障本次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很大努力。夏老师精心准备了本次展示,仔细研究自己制作了磁粉盒,磨课,讨论,修改,给大家呈现了这堂精彩的《磁体与磁场》的展示课.
本课由9个活动构成,活动1学生通过用磁体去接触铝块、铜块、铁块,镀镍硬币,发现有些能被吸引,有些不能,得出了磁性的定义。活动2,探究磁体上不同部位的磁性强弱是否一致?得出磁极概念。这里增加了探究摔成两段后的磁体有几个磁极,这是学生原本没想过,或者是学生内心不太明晰的困惑。磁场的强弱常规是通过转换法,根据磁体不同部位吸引回形针或者铁屑的多少来判断其磁性强弱。夏老师,在探究磁体不同部位的磁性强弱时也用了这个常规方法,但在摔断磁体有几个磁极的问题上,他增加了磁场强度检测仪,用精准的数据说明问题,给了学生更直接的效果。
活动3分清两个磁极分别是南极和北极。活动4两个磁体的磁极靠近是什么现象?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活动5是一个向上摞硬币的小游戏。通过两次对比实验,直接摞硬币,这是纯技术活,在这样的环境很难成功,另一种通过磁体磁化硬币后实现轻松向上摞起硬币。符合这个年龄学生的特点,有困难、有失败、找到方法后的成就感体验。
活动6学生想办法让小磁针转动起来。通过用手推使小磁针转起来,说明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有力的作用;用气吹使小磁针转动起来,嘴没有直接接触小磁针,但是看不见的气流接触了小磁针,小磁针也转起来了;用磁体靠近小磁针使其转动,也没有接触但小磁针能够转动,说明也存在某种看不见的物质,自然而然引出磁场的概念。这是一个很好的思维训练,由学生熟悉的方法,加一个脚手架,让学生发展出一个新方法,这是很好的思维发展训练。
活动7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磁场方向。紧接着活动6发现的磁场,因为看不见摸不着,用同样看不见摸不着的微风进行类比,怎么知道微风的存在?通过树叶是否晃动,是否树叶发出响声这些看得见、听得到的现象来感知微风的存在。这是转换法思想,那么要知道同样看不见摸不着的磁体周围磁场方向,也可以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磁针放入磁场中,磁场对小磁针的磁力现象来判断。
活动8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磁场分布。在上一个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发现小磁针是可以反映磁体周围磁场分布的,但是数量有限,空间上也没法摆满。问学生如何改进实验?学生想到放更小的磁针,联系前面的磁化,有学生想到放磁化的小颗粒,那么小铁屑就登场了。很值得表扬的一点,夏老师做了一个更好用的教具,以往撒铁屑是一项细致活,要撒得均匀,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且容易四处都是,所以都是教师做的演示实验。自制教具将铁屑放在煤油里,相信对用什么油也多次实验调试,要考虑到粘滞系数对实验的影响。这个演示实验就成功的变成了学生实验,实验效果显著提升。接着让学生反思这个实验的不足之处,发现不能确定某个点的磁场方向。学生结合刚刚活动7的方法,再放个小磁针能知道该点磁场方向,学以致用。
活动9尝试画出磁感线。方法指导,学习物理要将情况可视化,能否将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表示出来呢?学生在活动8的基础上,覆盖一张透明幻灯片,在上面描画出磁感线的形状,并根据小磁针的指向提示,标出箭头方向,完成一次自主构建磁感线的过程。
亮点:
1.9个活动是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逻辑体系。
2.今天的课,这也是我感到很欣喜的一点,我们物理老师在越来越重视实验创新,越来越重视技术的使用,这是好事。这是出去比赛必须要具备的两个要素。因此要多看、多研究,阅读文献看看别人有什么好点子,看看实验类的自媒体等等,高手在民间。
3.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态度,小组合作、学生实验,都在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收获为目标追求。
建议:
1.备课前可以先看一看小学科学的教材,最好再课前做一次评估,把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为起点进行备课,那么重难点会更加突出。
2.对活动的表达有的不是很清晰,看不出是什么活动。区分活动和问题的不同,可以根据需要再分类归整。
3.磁场检测仪在读数时要读出单位,物理量读数必须是数值加单位,需要给学生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