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烨(张家港市实验学校)——《三国鼎立》
这是来到实验后的第一堂公开课,虽然之前也有许多开课的经验,也不免诚惶诚恐。所幸组内老师们不厌其烦地陪着我磨课、修改,让我在展示前有了一些信心和底气。
本次开课的内容为七上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在整体框架中,本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考试内容中并不属于重点。在起初构思时,一度认为该课逻辑明晰:一个趋势——统一,两个战役——官渡、赤壁,三个政权——魏蜀吴,毫无压力。真正着手后发现,此课涵盖了初中难讲的内容——战争史、经济史,面面俱到吧,一节课定然完不成,若有取舍吧,由于课标对此课内容并没有明确说明,也不敢妄下定论。因此,初稿完成时,寻找了大量的材料用以充实作证,但第一次试讲便发现前松后紧,不仅时间把控失误,且重点完全不突出。这时便发挥集体备课研讨的作用了。师父许老师认为两场战役同质,完全可以合二为一,以比较取代面面俱到重复两次的过程讲解,将时间留给原因、评价的讨论;强老师则从师生互动与学生主体性发挥上,为讨论交流环节的组织和发表形式作了细致地指导,苏老师、严老师也为课上板书、调动学生参与度、课堂明暗线索铺设,以及教师语言节奏等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建议,力求达到历史教学实现“知识清晰、史料恰当、方法多样以及情感渗透”等多重目标。
当然,囿于水平和经验,在最终呈现时,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在互动环节仍不能放手发动学生,存在包揽的情况,使得部分学生未能完整参与其中;在课例设计时,也仍是就事论事,未能跳出历史回望现实,使得课堂立意没有真正拔高,素养意识仅仅浅尝辄止。
教研员王老师曾提出历史新教材的三大难问题,即“讲不完”、“讲不清”以及“讲不准”,这是同侪普遍的疑难与困惑。王老师用先做加法,后做减法的生动比喻,将历史教师备课的要求做了非常经典的总结。内容太多怎么办?能否尝试单元主题大概念整合,以三国为例,若仅以之乱兴衰构课,不免与整体单元连接不顺畅,如何在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单元主题中搭建本课,不仅实现了历史逻辑的完善,也能节省不必要的照本宣科的时间。就事论事,断章取义,老师云山雾罩,学生满脸疑惑,最后还是得靠教师的阅读和研究。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多地从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等更有价值的课题入手,让每一节历史课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有价值的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