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瑜芳(实验小学)——语文:《山居秋暝》
简介:
仇瑜芳,张家港市实验小学西校区教师,张家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多年来扎根课堂,钻研课标、教材,以“儿童立场”为教学主张,致力提高儿童学习能力,提升儿童核心素养。
点评:
“三新”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思考
——评五年级《山居秋暝》的教学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何建军
我以“‘三新’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思考”为题,结合展示课谈谈自己的收获。这里的“三新”,指的是本届交流会的活动主题:“新理念·新教材·新课堂”。我的理解:新理念,主要来自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一、“吕叔湘之问”
1978年3月16日,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人民日报》撰文发问:“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为什么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
我国流行的教学论:哲学取向、经验取向。
哲学取向,原则性指导,无法深入;经验取向,有可能是非理性的、随意的、盲目的。
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分类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理论(简称“科学取向教学论”)
二、如何解答“吕叔湘之问”
张志公先生在1977年指出,“语文教学科学化”应包括:
教学观念的科学化、教学要求的科学化、教学目的的科学化、教学内容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等。
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才能解答“吕叔湘之问”。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出了一些答案。
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略)
要树立知识分类思想,不能将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学习相混淆,两者的学习和练习规律是明显不同的。前者主要学习算途径是模仿,后者不能通过模仿进行学习;前者的学习主要是重复练习,后者的学习不是重复练习,而是变式练习,即“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相结合的练习。
三、语文教学科学化之“四问”
1.为什么学?
科学定位课程的育人价值。
2.学什么?
例:《卖火柴的小女孩》,原六年级下册,现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卖火柴的小女孩》9《那一定会很好》10《在牛肚子里旅行》)
(1)科学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应该“学什么”。
(2)科学分析起点状态,确定学生能够“学什么”。
①从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来看,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个体所具备的语文知识是有差异的(知识的数量、知识的质量即知识结构和功能)。
②从学生所具备的语文技能来看,每个学生的阅读技能水平有所不同。
③从学生语文认知策略学习状况来看,他们现有的认知策略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④从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来看,学生所具备的与课文学习相关的情感态度各有不同。
3.怎么学?
涉及的方面内容很多。
这里凸显“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
“有语文的事做”、“在做语文的事”、“做好语文的事”。
4.学得怎样?
促进“教-学-评”科学衔接。
包括目标导向的三个“一致”:“学教一致”“教评一致”“学评一致”。
结束语:
“三新”背景下,语文教学科学化,凸显三个“强化”
1.强化知识间联结与整合:防止知识间的割裂。
2.强化知行合一:防止知识与生活的割裂。
3.强化学思结合:防止知识与自我的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