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华(塘桥中心小学)—语文:《雾在哪里》
简介:
周锦华,任教语文学科,她认为课堂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场所。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她都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以学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教学主张,将语文要素落实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力争让学生一课一得。她曾获“苏州市优秀班主任”“苏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个人”“苏州海外联谊会周氏德育奖励”“张家港市十佳班主任”“张家港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张家港市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张家港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点评:
指向思维能力提升的文本解读
张家港世茂小学 王莹
文本解读可以看作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二元理解。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读者视域”,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表达、结构形式等构成“文本视域”。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读者视域”和“文本视域”相互交融的过程。一篇文章被编入教材,除文章本身具有的特点之外又多了一层利用文本教授语文学习的知识、方法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文本的解读就是要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学生能接受的语言、方式传达出来,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文本解读的方法,慢慢地学会自己解读文本。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地方把自己打动了,那是因为教师的个人体验,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要相信,总有一天,成年人与学生在远远的地方会交汇,所以儿童也能被教师的解读打动。当未来的某个时候,学生能通过阅读过程中的期待、冲突、扬弃,到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相融合,那么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思维能力的内涵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鲜明地出现在课标中。
课程目标对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这样阐述的: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温儒敏教授也提出“以一带三”的论断,意思是以“语言运用”这个一,来带动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这个“三”,彼此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但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思维能力存在的人就是一个只能人云亦云的木头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从年段上看,对思维的要求有所不同。往往低年级偏重于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中高年就有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锻炼与培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但以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记忆型”学习为主导的情况,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短板。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今天塘桥中心小学周锦华校长执教的《雾在哪里》一课,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二、思维能力从何处来
1. 来自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体现革命传统教育40余篇,115首古诗词和14篇文言文,其他类型的课文若干篇,涵盖了近20种文体类型。要给每一篇文章定下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似乎难以实现,但是结合文体给予大致的分类还是可以的。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按照内容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三大主题,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语文是用来学习学习方法的通用学科,终身通过阅读成长。在阅读文本时,学生面对文本时的“不理解”,或者阅读文章时的“没想到”,这是教师要抓住的地方,要借着这样一个巧劲儿,让学生去发现、思考、质疑,体会,从而提升思维能力。
周校长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既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于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她说: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字,这个字藏起了一部分,是什么呀?在孩子们相继猜出“雪、露、雷、霜、霞”后,周校长又问,同学们,这些字都带有雨字头,你知道雨字头的字一般都和什么有关吗?
二年级正是学生大量识字的黄金时期,如果能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偏旁的字统一识字是一种归纳总结法的思维方式。今天在课堂上了解了雨字头的字多和水的形态变化或是天气现象有关,课外再见到雨字头的字,比如霄、霁、震等字时,猜也能猜出意思了。用这种方法将具有相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识字效率。
2. 来自语言能力的运用和实践
大脑是个懒汉,喜欢自己熟悉的内容。思维像肌肉,越练越强壮,所以,教室在平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脑子,给学生的脑子来一套思维的体操。语言能力的运用和实践便是这套体操的载体。周校长在处理“淘气”一词时就充分发展、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你觉得这雾怎么样?相机出示词卡,指导读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淘气的意思,在学生的交流中,概括出理解词语的方法,找近义词,找反义词,在此基础上,周校长又作了进一步引导,她说:有时候,还可以把近义词和反义词结合起来帮助我们理解呢!周老师查了《辞海》,上面的解释就是顽皮,不听话,多有意思呀!紧接着老师话题一转,日常生活中,你听到过有人喊你小淘气吗?你听到这样的称呼有什么感觉呢?勾连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小朋友就会想到,家里人称呼自己是小淘气的时候,语气表情都是宠溺的,并没有讨厌啊、不喜欢的情绪,所以课文中说把雾写成是个淘气的孩子并不是对雾的不喜欢,相反是表达了对雾的偏爱。学生联想到这些就会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种感受说出来,让思维能力化为了语言表达。继而,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好句子。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真正的根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是由我们的教材决定的,新教材优先发展学生的思维,带着思维读书、学习、听讲、回答,在读书中优先发展思维。
三、为思维寻找支点
1. 让思维可见
我们一说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想到的是思维品质是个暗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让思维品质敞亮起来,让思维可见;让思维有路径可循,思维发展的路是可以看得见的,走出学校后,依然能利用课堂上得到的思维锻炼解决问题;思维是无限的开放,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无限的可能。
2.让思维可仿
教材中的文本除承担着教会学生完成听说读写的基本任务,同时也引领着我们体会文本的结构,感受作家是怎样进行文本创作的。看周校长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的方法:首先她让孩子来数一数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进而小结:作者先写了雾孩子说了什么,再写他做了什么,最后写他做得怎么样,这样的梳理就把文本的结构总结了出来,再提醒学生,像这样写的段落文中还有呢,快去文中找一找。出示学习活动1:找一找和第3自然段结构相似的段落。在学生交流收获时,用朗读来验证每一自然段的段落结构。在此基础上,周校长继续加以引导:其实文中还有一处呢,这一处不太容易发现,它藏在两个自然段里(框出8、9自然段)它是这样说的——它是怎么做的呢?文中有没有写?你能帮他补上吗?如果一直这样不断地写,这个故事就不太好玩了,所以作者把它省略了,这样一来,就富有变化,更吸引我们了。
看似简单的教学环境实际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维训练。那就是对文本整体的把握。我们常常抱怨小朋友说话、写话没有逻辑性,写出来的文章很乱,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教会孩子抓住写作的方法,课文就是教会小朋友写作最好的模版。学习这一课之后,学生在写人记事的时候,就完全可以套用这一段的架构,先说什么,再去做什么,做的效果怎么样。这样一段话就可以完整地表达出来。2024年对写作能力的要求有所变化,过去练的是笔头,着重于刻画、重视写作技法,把小学生当作作家来培养,当代,对课文的学习和对资料的应用与融合,对资料的摘抄与改编都是对写作能力的培养,经由写作完成学生自我的学习与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步达成,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也许老师会觉得低年级的课堂,应该多读。是的,读书很重要,但是如果整节课都在朗读,下课后学生留下了什么?没有学习方法的吸收,没有学习经验的积累,学习力得不到延伸,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如果课内所学不能服务于课外,不能主动迁移到其他类似的课文,这种课堂教学就是停留在2012年的课标时代。新课标、新教材——双新背景下的教学如果只强调书声琅琅是片面的。此次由国家主导的“双新”(新课程、新教材)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化的改革举措,包括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教学方式、新评价和新高考(中考)等几个方面。新时代,不只是上课的人观念要更新,听课的也要更新。
教育的核心价值,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创造者。教育家赞可夫认为,课堂教学必须“使班上所有同学都得到一般发展。”一般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承,也蕴含着教学要引发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发生整体改变,在思维方式、情感体验、思想境界、为人处世等维度也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着眼未来,继续探索指向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有效教与学之道,并把研究形成的策略、方法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学得灵活、轻松、快乐,让减负增效和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成为学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常态。
老师们,让我们为未来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