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4课改展示月”专栏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专题>课改展示2024>名师课堂>小学>详细内容

乔蕾(城南小学)——语文:《慈母情深》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30 10:09:36 浏览次数: 【字体:

f0db328ced014f4b842b715f51ac1ffb.jpg

简介:

乔蕾,中小学高级教师。民建会员,张家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心树林”志愿服务团队领衔人。曾获苏州市“周氏德育基金”、张家港市“对口帮扶先进个人”、张家港市优秀班主任、张家港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她主张“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力求通过灵动的语文课堂,灵动的语文生活,丰润师生的语文人生。曾多次在苏州市学科素养大赛、张家港市语文评优课、张家港市语文素养大赛中获一二等奖,有多篇论文发表于省市级刊物。

点评:

观照单元整体  夯实单篇教学

——“学在港城 致敬课堂”第26届课改经验交流会点评

张家港市城南小学  唐黎

今天我们观摩了城南小学乔蕾校长执教的《慈母情深》。感谢乔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新课标 新理念  新课堂”的示范课例。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怎样观照单元整体,夯实单篇教学。

一、着眼整体,反复品读,解读教材。

整体理解和全面把握单元内容要从课程价值角度,关注单元文章风格、题材选择以及内容的呈现方式,剖析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探究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综合研判,准确评估该单元最适合落实哪一个学习任务群。

一读:导读页。

人文主题: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我们就知道这单元写的人类亘古至今的父母之爱。

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两个关键词:场景、细节。习作训练要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二读:课文。

课文需要逐字逐句精读,反复读。

1.读内容:《慈母情深》写了无私的母爱,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品表达特色:

《慈母情深》是大作家梁晓声的作品,可以说“情”由场景起,“深”蕴细节中。文章有几个表达特色:1.场景描写。2.细节描写。3.反复手法的运用。4.对比手法的运用。5.短句子。

3.查作者生平。

本单元课文的作者,都是大家。

《慈母情深》的作者梁晓声:大家都认识的大作家,但是,他还有一个身份或许不一定大家都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曾经担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艺术厂长。《慈母情深》这篇课文就很有镜头感。

《父爱之舟》的作者吴冠中,大家都认识的大画家,他还是个散文家。所以《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的画面感很强,而且文章的2幅插图,都是吴冠中本人的作品。

4.看文后练习(略读课文的导读)。

文章后面的练习,其实不仅是练习,还是导读,它可以让我们知道教学的内容、学习的重点、难点、落实单元要素的载体和梯度。

三读: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口语交际:对父母爱的方式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

习作:我想对您说,写一封信,可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也可以讲述自己对某些事情的不同看法,也可以给父母提出建议。

语文园地:对场景和细节的理解与运用。

二、对照课标,素养导向,研制目标

当我们读透了教材之后,我们来看看这个单元属于哪个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中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是这样表达的: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其中,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习内容是这样表述的:阅读反映少年成长的故事、小说、传记等,交流自己获得的启示;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根据新课标中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学情,我们在磨课的时候,研制了如下单元总的教学的目标:

1.认识34个生字,会写27个字,会写3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通过课文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

3.理解课文题目、结尾、关键语句的含义,能体会文章中反复、对比、首尾呼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获得审美体验。

4.能用恰当的语言在生活和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诉说感恩之情。

三、确定主题,创设情境,提炼任务

在单元目标的统领下,确定单元学习主题,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精心提炼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要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要促进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要想清楚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生要完成什么任务?学生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以什么角色来完成这个任务?

   综合单元内容、语文要素分析,我们研究确定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为“看见父母之爱”。两位老师非常敏感地捕捉到三个作者的共同点,和电影、画面有关,于是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情境:学校要拍摄一期《看见父母之爱》的微电影,分别从三篇课文中选取镜头,再加上自己父母爱的镜头,学生作为电影策划,要选取哪些场景、镜头?

四、有所侧重,任务进阶,落实要素

设计好单元整体教学的任务框架后,要设计一体化的学习活动方案,将语文要素的学习贯穿在任务群落实的过程中,通过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全面有序地落实学习任务。

单篇课文,是单元学习任务完成的关键载体,只有充分发挥出每一篇课文的独特价值和深度内涵,才能使整个单元的教学有意义;只有夯实单篇课文的教学,才能让单元整体教学有实效。

我们看到,今天两位老师深挖单篇课文的教学价值,进行大胆取舍、合理整合、智慧运用,非常好地落实了语文要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乔老师执教的是《慈母情深》第二课时。文中有很多场景、细节十分感人,可以说梁晓声的这篇文章,字字句句都值得咀嚼品味。但一节课学习时间有限,我们只能有所取舍。乔校选取了一个慢镜头、一个快镜头、一个特写镜头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一个慢镜头”:母亲直背转身望着我。为什么要选这个镜头?刚才我们在做教材解读的时候讲到,这段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细节,表达我的内心。乔校在教学时做了艺术化的处理,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看到母亲怎样的脸?母亲怎样的眼神?学生在慢镜头的想象中,深度体验、深度感悟,入情入境,深切地体会到:这样的细节描写是有画面感、有情感流淌的。

“一个快镜头”:4个“立刻”,又是反复,和前面的慢镜头进行对比,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到母亲肩上的那份责任,对家庭的无私付出。

另外,老师眼里有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始终鼓励学生充分感受文学语言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培育对文学语言的审美素养,这就是在语文课上做语文的事情,扎扎实实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今天呈现的课堂。有“新理念”的体现,有“新课堂”的味道,有“新设计”的智慧,让我们耳目一新,再次感谢。

终审:张家港教育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