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刚(妙桥小学)——语文:《父爱之舟》
简介:
冯文刚,1999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张家港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职于妙桥小学。课堂中落实“读写结合”的教学主张,曾获张家港市小学语文评优课一等奖,在课堂展示月中多次执教公开课,获得与会专家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点评:
“三新”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思考
——兼评兼评五年级《山居秋暝》《父爱之舟》的教学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何建军
这里是张家港市第26届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名师展示”板块现场之一。刚才我们先后观摩了实验小学西校区仇瑜芳副校长执教的《山居秋暝》(五年级)、妙桥小学冯文刚副校长执教的《父爱之舟》(五年级)。
两位校长的课堂,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接下来,我以“‘三新’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思考”为题,结合两节展示课谈谈自己的收获。这里的“三新”,指的是本届交流会的活动主题:“新理念·新教材·新课堂”。我的理解:新理念,主要来自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一、“吕叔湘之问”
1978年3月16日,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人民日报》撰文发问:“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为什么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
我国流行的教学论:哲学取向、经验取向。
哲学取向,原则性指导,无法深入;经验取向,有可能是非理性的、随意的、盲目的。
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分类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理论(简称“科学取向教学论”)
二、如何解答“吕叔湘之问”
张志公先生在1977年指出,“语文教学科学化”应包括:
教学观念的科学化、教学要求的科学化、教学目的的科学化、教学内容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等。
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才能解答“吕叔湘之问”。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出了一些答案。
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
要树立知识分类思想,不能将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学习相混淆,两者的学习和练习规律是明显不同的。前者主要学习算途径是模仿,后者不能通过模仿进行学习;前者的学习主要是重复练习,后者的学习不是重复练习,而是变式练习,即“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相结合的练习。
三、语文教学科学化之“四问”
1.为什么学?
科学定位课程的育人价值。
冯老师执教的《父爱之舟》一课,教学定位准确。能结合单元要素中场景和细节描写的要求,课堂上带学生梳理场景、品悟细节,从中感受浓浓发父爱,由此体会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课上,还从写作的维度拓展了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等家人是如何爱你的场景。这样就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懂舐犊之爱,达到了育人的目标。
2.学什么?
例:《卖火柴的小女孩》,原六年级下册,现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卖火柴的小女孩》9《那一定会很好》10《在牛肚子里旅行》)
(1)科学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应该“学什么”。
(2)科学分析起点状态,确定学生能够“学什么”。
①从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来看,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个体所具备的语文知识是有差异的(知识的数量、知识的质量即知识结构和功能)。
②从学生所具备的语文技能来看,每个学生的阅读技能水平有所不同。
③从学生语文认知策略学习状况来看,他们现有的认知策略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④从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来看,学生所具备的与课文学习相关的情感态度各有不同。
冯老师的课上带学生梳理场景,抓住细节感受父爱,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课堂上学生就是从场景的细节描写去感受父爱,并且让学生有理有据的表达。将父亲对儿子的爱体会得很充分,在交流中也让学生感受到儿子也读懂了父爱,所以情感是相互的。正是父亲的爱和期待,让我越走越远,成了非常有名的画家。
3.怎么学?
涉及的方面内容很多。这里凸显“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有语文的事做”、“在做语文的事”、“做好语文的事”。
《父爱之舟》一课用多个场景来写父爱,这与《慈母情深》是不一样的,而且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也不同。教学中冯老师将内容分为“有形之舟”“无形之舟”,分别用了自读感悟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体现了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学完课文后,写一写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理念,注重了“做中学”。
4.学得怎样?
促进“教-学-评”科学衔接。包括目标导向的三个“一致”:“学教一致”“教评一致”“学评一致”。
教学评价是新课标绕不开的话题。冯老师的课上,采用自评、他评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场景描写、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情感,所学内容是这样,课尾让学生联系生活写一写舐犊之爱,就将学习和教学有机统一起来,体现学教一致。
结束语:
“三新”背景下,语文教学科学化,凸显三个“强化”
1.强化知识间联结与整合:防止知识间的割裂。
2.强化知行合一:防止知识与生活的割裂。
3.强化学思结合:防止知识与自我的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