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4课改展示月”专栏

周云(景巷幼儿园)—小班语言:《呀》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20 10:00:26 浏览次数: 【字体:

252076994056464fb9c8a118ac50eb74.png

简介:

周云,一位在幼教天地默默耕耘长达三十年的资深教育工作者,现任张家港市景巷幼儿园园长,亦是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三十年时光,于她而言,是日复一日用爱与责任编织的育人旅程。她始终以 “用爱浇灌,静待花开”为自己的教育格言,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只需给予充足耐心与适宜滋养,便能绽放绚烂。活动中,她凭借扎实专业知识、灵动教学方法,点燃孩子们求知热情;园所管理中,她始终围绕着“责任心、蓬勃劲、幸福感”这三个关键词感染、引领着景幼每一位教师,不断凝聚师资力量。岁月沉淀经验,热忱从未消减。她亲力亲为,深入教学一线,洞悉师生需求,在她带领下,景巷幼儿园洋溢蓬勃朝气,化作幼儿成长乐园,成为幼教领域的一方亮眼 “沃土”。

 

点评:

《指南》引领下的语言集体教学有效策略浅析

凤凰中心幼儿园 杨丽娟

各位园长、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教育局与教师发展中心给我这样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感谢上午展示活动的四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类型、精彩纷呈的语言教学活动。在课程游戏化项目轰轰烈烈开展的十年来,我们把“一日生活皆课程”这句话落实到了实处,从生活环节的教育,到各种类型游戏活动的实施,几乎孩子在园的所有环节,都是教育的契机。甚至有一部分老师,把集体教学作为一种小学化倾向,不组织集体教学,甚至就算组织集体教学,也会冠之为“活动”或者“小组讨论”,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我们都知道,幼儿时期的孩子,个体差异大,同一个班级内的幼儿最大的可能会相差接近一岁,三四岁的儿童如果相差一岁,其在语言方面的差异很大,再加上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感觉很难找到一个适应“全体幼儿”的语言教学内容,要么或落后于一部分孩子的发展,或要么部分孩子的发展。在所有孩子“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教学内容和形式,似乎是没有的。那么,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集体教学还要不要?特别是语言教学要不要?我想说的是“当然要”。原因有五:第一,进入幼儿园的孩子,随着他们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能力的提升,孩子们在生活、游戏中发生的问题会增多。这样的背景下,集体教学的模式,可以就儿童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一致性的意见,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概括性与缜密性,语句的连贯性与逻辑性,词汇的准确性与丰富性,都可以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飞速的发展;第二,正是在这种同时解决相同问题的前提下,教师能够通过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迅速了解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状态,特别是对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判断,会非常准确,有助于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第三,语言类的集体教学,为孩子提供了有别于日常用语的文学模式,让他们有机会感觉语言的美,并且给孩子架构了丰富的语言模式,让他们能够基于现有的语言能力进行一些想象创造,丰富他们的文学语言。第四,语言集体教学的模式,它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比如观察、提问、师幼互动等技能,当然,其他类别的集体教学也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但语言类的集体教学,难度是最大的。它必须要基于幼儿现有的语言发展状况,敏锐察觉,并灵活应对,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语言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第五,从幼小衔接的角度来讲,集体教学模式是小学常用的模式,语言类的集体教学活动,类似于小学“语文”课,是幼小衔接从小班开始做起的良好模式,可以让儿童初步感受共同学习的氛围。

那么,什么样的语言集体教学,是有效的呢?我们的语言集体教学应该遵循哪些理论与幼儿发展规律呢?我想,我们应该回归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的目标与教育建议中来。

从整体来看,今天我们的四位名师已经将《指南》精神切切实实融入到了活动之中,为我们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的案例,使我们有了一次学习《指南》、交流心得的好机会。先让我们来看《指南》。《指南》在语言领域的“说明”部分中指出,“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也告诉我们,0-6岁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成人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敏感期,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从循证的角度来说,以上是我们开展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那么,实践依据又是什么呢?我们再往下看。《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有了依据,我们要让语言活动有效果,还需要找出其中的关键词。仔细看一下《指南》,再回想一下平时大家开展语言教学时的策略,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关键词。“想说”“敢说”“喜欢说”“积极应答”,再加上一个“会说”,这是我自己加的,做到这几点,我想,我们的语言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一、如何让幼儿“想说”?——兴趣欲望是动力。

(一)有趣的事物,引发孩子“想说”的兴趣。四位名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情节、人物的趣味性。比如吴冬浩老师的《神奇的树》,题目就充满了想象的空间,树为什么是神奇的呢?神奇在哪?有哪些神奇的变化?杜晓燕老师选择的故事《咚咚咚是谁呀》,类似于孩子们最喜欢的藏猫猫游戏,图片中显示的部分物体,给幼儿以经验性的想象,然后再来一个反转的结果,这样有趣的情节,孩子们又怎么会不喜欢说呢?周云老师选择的《呀》,里面的鳄鱼、毛毛虫、刺猬等小动物,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也是他们最喜欢的具体形象事物。张晓娟老师选择的《谁偷吃了我的柿子》,就像一部侦探小说,悬疑感会引发刺激感,也会使孩子们沉浸其中。好的选材,就能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是让幼儿“想说”的基础。

(二)生动的语言,激发孩子“想说”的欲望。记得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听故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是我的最爱,为什么呢?那是因为里面的阿姨讲故事特别的好听。我想,当年认为的好听,有几个关键点,温柔生动、孩子们能听懂、指令明确。今天我们四位名师在语言的运用上,给了我一种小时候听《小喇叭》节目的感觉。杜晓燕老师在和幼儿说话的时候语气非常动听,张晓娟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更是抑扬顿挫,她在首页讲述“柿子大丰收”中的那个“大”子,有强调的语气词,并且拖长了声音,让孩子们在夸张的氛围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周云和吴冬浩老师结合不同的情境使用的层次丰富的语气,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想说的欲望油然而生。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四位名师,都善于运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对孩子提要求和布置任务,这也是《指南》建议采用的方式,所以,今天的活动对孩子来说是吸引力十足。

(三)尊重的态度,催生幼儿“想说”的动力。

《指南》上也有明确的建议:“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这一点,今天活动的四位名师都做得非常好。杜晓燕老师一直用温柔的语调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周云老师和小班孩子一样的可爱,似乎成为了孩子们的大姐姐,吴冬浩和张晓娟老师在幼儿表达时耐心等待和期待眼神,都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孩子们有了安全感和被接纳、被尊重的感觉,在这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幼儿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今天我们四位名师还采用了提问引导、情境创设、悬念设置等方法来引发幼儿说的愿望。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二、如何让幼儿“敢说”?——经验建构是关键

各位老师,你们什么时候最敢说话?我想,一定是胸有成竹的时候。对孩子来说,也就是有一定经验、并且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孩子们觉得有信心的时候。所以,我们的语言教学设计,一定要基于幼儿的原有经验,并且,给幼儿架设获得新经验的支架,让幼儿能够有“敢说”的勇气。

(一)基于已有经验,探寻语言“最近发展区”

已有经验是什么?其实就是大多数幼儿在这个年龄段语言方面的发展特点。在词汇方面,小班幼儿已经逐渐能理解并运用一些常用的词汇,能用简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两节小班的活动,教师充分考虑了小班孩子的特点,将活动目标设置在了幼儿最近发展区,“原来不是……,是……”“XX我爱吃,呀,XX变成了XX”,看似简单,却又有一定难度。两节大班的话动,大班吴冬浩老师的活动目标是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能用句式进行想象表达并创编,张晓娟老师的活动目标是清楚连续的语言表述画面内容,考虑到了大班幼儿已能用连续句表达的基本特点,并提出了一定挑战性的根据新的材料将经验迁移的目标,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太简单和太难的目标,都会让幼儿失去兴趣,而今天从活动效果来看,目标的设置是基于两个年龄段幼儿的已有经验,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寻找得十分恰当。当然,四位名师的教学设计过程,也是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比如吴冬浩老师带领幼儿与园内的大树来了个亲密接触,杜晓燕老师基于幼儿对小动物特征的了解等。

(二)给予支架,建构新的语言经验

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我们的课堂必须有高度——哪怕队伍是一群‘羊’,跟着‘豹’跑,‘速度’是差不了的。”这句话其实暗示我们,虽然孩子应该有主体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但是孩子的能力就是如此,如果没有教师的帮助与提炼,孩子很难得到发展,那么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示范与提炼。再回到课堂上,我们看到,四位名师在讲述故事时,语言是十分规范和完整的,吴冬浩老师在应对每一位幼儿的表达时,她将孩子的语言进行了提炼,潜移默化地使孩子感受到了什么是语言的“有序、连贯和清楚”,比如“春天来了”,看见了花、叶,闻到了花香,这张图是调动幼儿的感官去发现事物并用语言表达,而后面一张“风来了”的图,则是让幼儿将刚才在“春天来了”的过程中学到的经验迁移到了新的图片中,让幼儿清楚地了解诗歌的框架结构,为下一步的学习诗歌打下好的基础;张晓娟老师,在每一个页面出现时会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为幼儿架构语言逻辑;杜晓燕老师和周云老师,虽然面对的小班的幼儿,但是她们注重从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出发,将他们零散的语言组织成句子,并鼓励他们慢慢说,说清楚,这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在这里我想要提一下周云老师的课件录音,大家有没有发现,她的录音清晰、缓慢、有力,让小班幼儿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感受绘本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示范。

三、如何让幼儿“喜欢说”?——“积极回应”是秘诀

(一)环境材料的“积极回应”,营造“被看见”的氛围。

首先想说幼儿座位的摆放。我们都知道,在教师视线范围内的孩子,往往更专注投入,因此,大家有没有发现,四个教学活动,座位摆放各有特点,前三个活动都是半圆形,最后一个活动是方U型,无论是怎样的形状,这些座位的最大特点是能让每个孩子有机会看到老师的表情与眼神这是孩子“被看见”的前提。

其次想说操作材料的设计。关注到了每一个。大家都有操作材料,有“被看见”的机会,并且这些材料,大多数幼儿都能自主完成操作,有了“被欣赏”的机会,当一个孩子既“被看见”,又“被欣赏”,说话的动力就有了,内在的喜悦就滋生了,《指南》上的“喜欢说”也就自然成立了。吴冬浩老师的操作卡片,相当于是一个诗歌的架子,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这个架子上建构自己喜欢的材料。杜晓燕老师的“门”一样的操作卡,生动形象,让操作充满了期待感。周去老师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绘本图片,而且是大大的图片,可爱的形象,让孩子们有了说的参考。

最后想聊聊音乐的介入:音乐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会对人的脑电波、心跳、肠胃蠕动、 神经感应产生作用,大部分音乐可以让人产生多巴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音乐用在语言活动中,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比如散文配音乐,会有一种更柔和、安宁、美好的氛围感,让人心生欢喜,对文学作品有新的感受,建议要多多使用。

(二)师幼互动的“积极回应”,成就“喜欢说”的结果。

我们小时候,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就喜欢上一门课,讨厌一个老师就不喜欢这门课甚至拒绝上这门课,现在看来这个行为有点傻,但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说明教师的回应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我们仔细欣赏今天四位名师的课堂样态,积极回应这件事仿佛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我们发掘几个小的细节吧:

吴冬浩:刚开始让孩子想象“你是一棵怎样的树”,直接让孩子代入情境之中,大家发现孩子们非常投入,马上以一棵树的姿态面对老师,而我们的吴老师则用欣赏一棵树的态度来回应孩子,语言目标的达成轻轻松松。杜晓燕老师在幼儿贴图片巩固绘本内容之后,为了让每个幼儿都有回应,采用了“与客人老师互动”的方式,关注到了全体孩子的表达机会。张晓娟老师在幼儿围绕画面说了自己的想法但却未说完整时,她用了“接着呢”“然后……”等连接词,帮助幼儿说完整的语言。周云老师则一直在鼓励幼儿,在讲述到“青豆”“面条”时候的眼神,可爱又充满期待,仿佛她是孩子们是大姐姐,在等着孩子们表达出的惊喜。

以上小细节,你们会发现,名师在集体教学时的表情、语气,他们对幼儿的等待、宽容以及理解,都是“积极回应”的非常有效的策略,相信大家也从活动效果中看出来“积极回应”是多么重要。

四、如何让幼儿“会说”?——教学智慧是桥梁。

(一)良好的倾听习惯助力“会说”。《指南》语言领域目标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文明语言习惯之一。梁丰幼儿园的孩子,无论是小班还是大班,都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插嘴,可见平时老师的习惯培养也是做得非常到位的。

杜晓燕老师在幼儿表达意见时,弯下腰来,以便自己和孩子在同一视线上,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这也给了孩子们一个示范榜样的作用。吴冬浩老师在给孩子们布置任务时要求明确,谁来了,大树会有怎样神奇的变化?让孩子们听得明白。我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就是吴冬浩老师在让孩子们准备创编时给孩子们提要求,她的眼神温柔地掠过每一个孩子,这时候孩子们安静下来了,准备倾听老师的要求了。抓住这点点滴滴的教育契机,孩子们良好的倾听习惯就养成了。

(二)同伴的交流互动助力“会说”。《指南》建议中说,“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耍、交谈,相互讲述见闻、趣事或看过的图书、动画片等”,这条建议告诉我们,同伴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集体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同伴的群体作用,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比如吴冬浩老师的传话筒游戏,张晓娟老师让幼儿两两商讨保护柿子的办法。小班的两位老师,采用的是大合作的方式,比如周云和杜晓燕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带孩子一起玩游戏,一边游戏,一边回忆巩固语言,也是一种让幼儿十分喜爱并且效果很好的形式。

(三)画面与语言链接助力“会说”。

这是一个关于阅读的话题。我们先来看一下《指南》关于阅读方面的目标。其中目标1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目标2是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几乎是每个幼儿的天性。目前我们各个幼儿园都做得非常好。那么我们来看目标2,如何让幼儿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呢?今天的四个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1.观察能力。《指南》的教育建议中也指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观察画面的能力是阅读最基础的能力。怎样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呢?这里的关键词就是“提问”。我们可以看到,吴冬浩老师在引导幼儿观察一棵被风被歪的树时这样提问:谁来了?如果你是这棵树,你会说什么呢?孩子们中有人说了“翩翩起舞”这个词,吴老师很敏锐地就捕捉到了,并且让孩子们仔细观察之后相互模仿。杜晓燕老师让幼儿观察小粉猪的画面,并且提问:是谁呀?年年说是谁?为什么她说是小猴呢?这样的提问,让孩子观察的目光首先选择的是画面上的门玻璃处,接着,转向了年年,并且思考年年这么说的用意。老师的提问给了幼儿观察的方法,也为孩子学习如何表达打下了基础。

2.表达能力。也就是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表达出来的能力。《指南》目标2里对3-4岁孩子提出“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小班幼儿的理解方式处在依靠具体事物、动作理解的末期,因此,杜晓燕、周云两位老师执教小班的老师,采用更多地采用了借助模仿动作、模拟情境等方式,让孩子们敢于表达、学会表达。大班幼儿的理解方式已经逐步走向深刻、客观,因此,吴冬浩和张晓娟老师采用的方式有思考、想象、表征等,让幼儿学习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绘本中的主题情感与幼儿的身心共鸣,并用表征的方式,让幼儿的思维具体化,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学会表达的方法。

3.想象能力。周兢教授指出,要成为流畅的阅读者,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反思、预期、质疑、假设的策略预备技能。其中的预期、假设,都包含了想象。

吴冬浩在创编之前提出要求“一年四季中,还会有谁来?不同的朋友来了,大树又会是一棵怎样的树?请把你的想法画下来,并用好听的诗句来说一说”,幼儿就可以展开想象了;张晓娟老师鼓励幼儿思考“保护柿子”的办法;周云老师选择的绘本,本身就富有超级想象力,孩子们不停地在观察画面想象神奇的结果;杜晓燕老师的每个画面中物体的部分特征,是引发幼儿想象的重要因素,因一件事物而引发对另一个事物的想象,是想象力发展的前提。

建议:首先是在课件的制作上,要更多采用比较方便的程序,减少PPT的使用,可以用白板课件来替代;其次,我们的老师在公开教学活动时对幼儿的习惯过于宽容,当幼儿将自己的小座椅坐翻倒了,老师不该说“没关系”,而是要提醒幼儿接下来该如何做,培养好习惯;最后,要更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当叫了一个幼儿出来回答问题时,要让这个孩子说清楚说明白,就算时间有拖延,也要给足孩子表达的机会,培养自信心,不要急于换一个孩子来说出正确的答案。

说实在的,我们的语言教学改革还在路上,特别是文学语言的学习。在我们的课程方案中、主题活动中,要更多地安排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创作,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人类已有的优秀文学作品,积累初步的文学素养,让我们的孩子向文学人、文化人、文明人的方向有一个良性发展。

以上的粗浅见解,谈不上点评,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对语言教学的不成熟的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还请领导与老师们批评指正。


终审:张家港教育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