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4课改展示月”专栏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专题>课改展示2024>名师课堂>职教>详细内容

叶 虹(张家港开放大学)—语文:《灯》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17 14:37:08 浏览次数: 【字体:

761121529ce2483fb40e35df81802d9f.jpg

简介:


叶虹,从事教育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现为张家港市职高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苏州市级教学比赛二等奖,张家港市级教学比赛一、二等奖,指导学生获苏州市“文明风采”活动征文演讲比赛特等奖及张家港市级朗诵比赛二等奖、张家港市级作文比赛特等奖及一等奖。

 

点评:


经典如灯,涵养教化

——评叶虹的苏州市名师展示课《灯》

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 孙蔷华

 叶老师的课很好听。她不疾不徐,从容、温婉地驾驭课堂,教学环节行云流水,教学目标水到渠成。师生双边活动热烈,交流促进,让听者看到了学习的痕迹,看到了思想的碰撞,看到了经典的力量。《灯》是光明,是希望,是信念。经典如灯,涵养教化。

首先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滋养。叶老师的这节《灯》引领学生敬畏文学,尊重文本——多角度的诵读、分组讨论协同学习等方法对文本本身进行多元解读,来触摸作者所要表达的复杂情愫。
  (1)在语文课堂上,“诵读是一件最真的事”,叶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诵读,描写和赞美灯光,讴歌光明,迎接希望。学生接龙读完全文整体感知文本,齐读文段品味文意,体会文本语言的简约、明快、庄重和隽永。
  (2)在这堂语文课上,叶老师真正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知识点教学水到渠成。比如品读关键词环节,“噩梦”“窒闷”“漆黑”“寒气的袭击”等,因为时局艰难,又是写于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字,作者通过间接、暗示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含蓄的力量,而不是直接陈述或描绘‌,叶老师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了这样的写作手法叫曲笔手法。灯的象征意义的引导更是丝滑。学生齐读11小节“这些光不是为我燃着的……”后,叶老师采用了填空的形式,灯光指引着怎样的一群人:像我一样(迷茫的人、向往光明的人、不愿意沉入海底的人……)“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动着”,学生自然而然地回答“我们还需要精神”,所以灯光给人希望、信念,而这些需要精神的人,就是“不畏艰难勇于发声的人,勇于前行的人、勇于去抗争的人”。学生讲得非常好,叶老师顺势就引导学生归纳出了灯的象征意义。整个过程叶老师很自然的及时地追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学生的回答也表达逐渐流畅且有一定深度。
  其次是,对学生阅读精神的滋养。叶老师《灯》看到了教化的力量。课堂导入,叶老师播放了1942年的中国真实影像,民不聊生,破衣烂衫的民众流亡、贫困、饥饿、死亡。学生和听者一下子就进入了教学情境—心闷、心痛,叶老师问,“作者在这样一个绝望的年代,看到了怎样的灯?”然后就是学生接龙朗读全文,接着又是两问:“文中写到了哪些不一样的“灯”?”“这些“灯”“灯光”有没有区别?”,叶老师抓住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以“灯”为线索:眼前的灯——回忆的灯——联想的灯——眼前的灯。将所见所闻所悟所感串联起来,表达他的中心思想,同时引领学生走进巴金先生丰盈的生命深处,感悟高尚的人格魅力。

最后,叶老师呈现出了《灯》之于我们,给我们的人生逆旅点亮一盏明灯,这是经典阅读的现实意义。我们寻觅的是修炼成熟的方法;从伟人的人生经历中,去寻找他们在逆境中仍能获得幸福的密码。哪怕现在我们还只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但只要发光,也会让自己的荧荧之光,照亮身边的黑暗。

经典阅读的意义:用经典阅读来捍卫我们的精神健康和灵魂的高贵,拥有生命的力量。完成自我的精神救赎:旷达乐观,自己强大。一切水到渠成的。
  《灯》,成全叶老师的文人情怀,也滋养了我们这些听者的精神世界,高贵了我们的灵魂。

终审:默认主站管理员秦晓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