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琳(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机械:《圆柱体相贯线画法》

简介:
孙琳,中共党员,张家港市机械专业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孙琳班主任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辅导学生参加苏州市创新比赛获得一、二等奖,苏州市心理微电影比赛特等奖,指导机电控制社团获评苏州市优秀社团。本人先后获得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二等奖,苏州市技能大赛一、二等奖等。曾获评张家港市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多篇论文发表,主持、参与多项课题研究。
个人教育格言:用心智教书,用情感育人。
 
点评:
对《圆柱体相贯线画法》展示课的点评
第三职业高级中学 王志军
孙琳老师这节课是探究《圆柱相贯线的画法—正交外圆柱为例》,教学设计能以教材为依托,因材施教设计教学思路,课堂以“频境导入--合作探究--实践应用—课堂小结—课堂检测”为主线,分层推进,思路清晰。
整体感觉: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课堂处理:环节紧凑、衔接流畅,学生学得轻松,掌握较好。具体表现在:1.学案设计分层推进:目标明确且分解到位,重难点突出且问题精准,环节紧扣且递进推进;2.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中各环节全部采用“自主完成、合作探究、展示讲解、教师点拨”的流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总结能力。
重难点处理: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达到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落地,具体体现在:
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一半”,这在教学活动中同样适用。本节课的导入,选择图片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青铜器上的相贯线,到江苏非遗手工艺品紫砂壶上的相贯线,引入本节课探究课题“圆柱相贯线的画法—正交外圆柱为例”。重点是相贯线的画法包括取点法和简化画法,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且渗透了跨学科的融合。
2.问题设计精准,关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机械制图课重在学生的思维养成,而学生机械制图思维的形成重点在问题设计上,尤其是突破重难点的问题设计上,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学情,要能做到对学生探究中的卡点和方法的形成起到搭桥作用,本节课的问题设计精准。
在“合作探究”环节,对于重点的处理,教师设计的“思考问题”是:何为正交圆柱?轴线为铅垂线的圆柱水平投影特性是什么?轴线为铅垂线的圆柱投影特性是什么?学生遇到问题会思考教师的这几个问题,不仅能想到取点法,而且清楚是先找到特殊点、再找到一般点,最后用光滑曲线链接。学生机械制图思维的形成,学会用制图思维解决问题,就是在课堂上这样一步一步形成的,所以设计的问题必须直击学生思维,要精准。
在“应用”环节,教师给出的“思考问题”是:(1)以上题目考查了哪些知识点,(2)2题证明相贯线是非圆曲线,你选用了什么方法?你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课堂上不仅仅是解决问题,重点还是总结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机械制图思维,让学生具备做一题通一类的能力。
3.师生合作融洽,课堂追问再推进。
课堂上以倾听、思考、追问,形成共识。教师在课堂上的二次备课真正体现了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所以在师生互相倾听中教师的“追问”就至关重要,要顺着学生思维,更要跳出学生思维,教师追问要直击学生思维的卡点。例如:在“合作探究”环节,有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如何找到特殊点,在学生上台展示环节,教师追问“你如何确定相贯线俯视图和左视图投影的?”学生回答:因为相贯线的共有性,相贯线随着圆柱面进行积聚;教师再追问“左视图的相贯线对吗?”这样的追问,对于学生不仅是解决这个题,而是同类型的题都有了思维和方法,达到课标要求真实落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
本节课最大的成功:除了落实了学生对相贯线画法的掌握和应用,关键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总结能力,用制图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以落实。
存在的问题:一是时间的处理有待优化,前面的复习引入用了7分钟的时间,直接导致后续环节的练习、点评比较仓促;二是用语的规范性有待注意,例如各视图中的相贯线,建议称为“相贯线的投影”;三是难点的处理有待深化,在画相贯线时,特殊点的确定可以从截交线入手,形成知识的迁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