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4课改展示月”专栏

曹德亮(泗港实验学校)——物理《自制天文望远镜》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18 13:42:21 浏览次数: 【字体:

简介:

曹德亮,任教物理学科,拥有14 年教龄,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专业素养,多次荣获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和生动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始终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致力于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教育。个人教育格言:用爱心启迪心灵,用激情点燃智慧。

点评

以跨学科实践为载体,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泗港实验学校 张海英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部分明确提出:要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跨学科实践是当下基础教育中的热点话题,通过打破传统学科间的界限,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间建立连接和互动,以此提高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跨学科实践课的总体思路如下:

目标方向明确,通过制作望远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

学习的主题任务明确、过程结果均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可测可评。

选题内容符合学生发展特点,且内容具有实践性,所学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知行合一。

教师跨学科能力强,所教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均能灵活把握。

教学评多样化,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更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与应用、科学思维的培养以及科学本质、情感和态度,这也对评价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位老师都让通过学生经历过程性合作学习,最后展评,改进。

曹老师首先创设真实情境,明确实践主题,以真实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如“如何组合透镜看清远处的物体”。曹老师将前面学的透镜知识与今天主题学习内容相关联,路径清晰,以项目化学习为实践路径,以一切设计都基于学生原始认知为教学设计原则,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为目标。曹老师的跨学科实践课堂有以下特点:

1.厘清望远镜的原理,确定实践目标

跨学科实践目标就是预期学习结果,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学习结果,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形成何种素养。曹老师依据学情分析,通过讲解,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逐步形成物理观念,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2.确定任务方案,明确实践步骤

跨学科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素养形成的一系列的路径、程序、过程、环节和经历。每个环节的学习都是由一组彼此关联的、结构化的、有逻辑的系列实践活动(任务)组成。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具有高度情境化的特点,通过设置情境(或大任务),以项目化学习为教学策略,调动激活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曹老师事先确定好任务:任务一了解望远镜的基本原理,任务二设计简易的望远镜,任务三制作及调试望远镜。

这样做有效的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围绕核心问题(或任务)展开的子任务,学生围绕真实而有意义的核心问题(或任务)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学”真正落地,教师设置的指向核心问题的学习任务和教学实施的同时,立足于学习目标,做到内容简约、清晰,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建构相关知识,经历实践过程

跨学科实践的每个任务及子任务都通过学生观察、交流、讨论等团队合作方式完成。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收集信息、观察现象、实验探究等活动,基于收集的信息和获得的证据,对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通过开展科学推理、科学论证、模型理解、模型建构等科学思维活动,深化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促进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曹老师在带领学生完成跨学科实践任务时: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依据任务需要,教学方式多样化,可以是个人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二制作完望远镜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实践应该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三通过任务,让学生对所制作的望远镜进行反复测试和优化,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在此科学探究 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建构知识,还能获得持续学习的内驱力。

4.展示实践成果,总结交流评价

引导学生在实践成果制作、反馈迭代、公开展示和反思复盘等过程中加强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学习和理解,评价贯穿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社会责任感。曹老师做到:

一是成果制作,学生会将可见的阶段性或最终性实践结果以成果的形式制作出来,以此鼓励学生输出内容。

二是反馈迭代,跨学科实践注重任务成果得到反馈,学生给予他人反馈的同时也培养了高阶思维;同时,专家资源以真实世界的标准,给予更加专业的反馈。

三是公开展示,跨学科实践学习的成果面向同学、老师、专家等,对外展示实践成果和制作过程。

四是反思复盘,既是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总结经验完善问题解决的过程,有助于深化理解,促进学生将知识技能等迁移至新的情境。

学生面对挑战性学习任务中的表现以及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诊断和改进的过程。曹能做到评价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强调表现性评价等。

曹老师以“制作天文望远镜”为例,很好的开展了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挑战,并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的物品,同时进行改进和优化,凸显工程思维及创新意识。

2022年版新课标课程内容中,一级主题跨学科实践包含“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三个二级主题,跨学科主题的内容具有跨学科性和实践性特点,与日程生活、工程实践及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旨在发展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我理解的跨学科实践,不是跨到其他学科中去,是跨出我们物理学科的一种知识的本位,跨到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中去,是把物理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相结合,来解决物理问题,提升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因此跨学科实践的初中物理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是利用真实情境(或大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生活需求,设置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跨学科实践活动;

二是依据课程标准开发结构化的内容,能够形成横向统整、纵向进阶的内容框架体系;三是对连续性评价做出一些尝试,探索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评价形式采用自评、互评、师评、观众及专家评价等。

在师生多方面受益的同时,实施跨学科教学实践和传统教学相比,学生对活动的关注更多;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校的管理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都是以后实践过程中需要逐渐优化的方面。

总之,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以跨学科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将学生已有的碎片化知识有机整合,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通过实践寻找最佳方案;经过自评、互评各种形式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逐步形成实证意识。通过制作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发挥实践育人功能;让学生意识到实践制作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跨学科实践学习是推进我国素养导向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是落实学科与人的重要载体。


终审:张家港教育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