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4课改展示月”专栏

田玮丽(锦丰初级中学)—语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议论说理类作文指导》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23 15:47:19 浏览次数: 【字体:

584b06a2b8ac48d******884e16eda8fc.Jpeg

简介:

田玮丽,中小学一级教师,张家港市教学能手,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曾获张家港市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比赛一等奖,张家港市基本功比赛二等奖,苏州市微课制作大赛二等奖,苏州市学科素养大赛三等奖,苏州周氏德育奖励金获得者。

教育格言:心中有爱,手中有尺,眼中有光。

点评:

思辨性表达:提升说理的核心品质

张家港市凤凰中学  周喜悦

张家港的课改展示月已经举行到第26届了。我们很多的老师包括我自己,都是经历过课改展示的洗礼逐渐成长起来的。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登上展示的舞台,真的有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理念需要更新,教育技术不断迭代,我常常有一种需要学习提升的紧迫感,在目前的情势下,不管前浪还是后浪,都需要不断向前奔涌,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就比如在这次活动中,初三年级的展示课题为“情境任务驱动,评价促成进阶”:议论说理类作文教学。这个课题,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学习任务群,如果不是命题作文,大多数老师可能不太会主动去挑战这个内容。因为,所谓思辨性表达,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思辨。思辨包括思考和辦析,其过程伴随着分析、甄别、推理、判断和选择等各种抽象思维,其中最核心的能力是逻辑分析与推理,思辨性表达就是运用逻辑分析与推理等思维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思辨性表达内含五大核心要件:梳理、比较、推断、质疑、讨论。这既是思辨性表达的基础要素,也是思辨性表达的精神内核。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形式。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思辨性表达就更有难度了。

但是,在教学中,我们是不能因为它的难度高就可以回避的。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材料作文的思辨性越来越强。本次初三的期中考试作文也体现了这一点。

现代社会,导航的形式多种多样。在陌生的城市,只需打开手机上的地图运用,输入目的地,几秒钟内就能获得清晰的路线指引。这种高科技的导航工具,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出行效率,还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也有人表示担忧,过分依赖导航会渐渐削弱我们辨路识路的能力。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或思考?请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作文。

题目里有两个任务:

任务一:根据你的见闻或经历,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联系生活现象,表达你的思考与看法,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这个题目如果要写议论文,是有难度的。我们能从题目中看到今年高考作文的影子。锦丰初中的田玮丽老师和凤凰中学的左润莲老师,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刚刚举行的初三期中考试作文题来作为议论说理写作的素材,磨课的时候自我否定,几易其稿,努力完善。作为陪伴她们经历这个痛苦的磨课过程的我,对他们这种自我挑战的勇气和不断钻研探索的精神表示敬佩。

思辨性表达旨在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思辨性表达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和重要途径。从两堂课的课堂呈现来看,我认为两位老师的课堂,在加强思辨性表达的有效指导方面,作了一下努力:

1.创设真实的主题情境,让思维像种子一样扎根

学习情境的创设,最好能结合学生的生活之需和现实困惑。田玮丽老师和凤凰中学的左润莲老师使用本次初三期中考试的作文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写作任务情境,本身就是非常真实的。田玮丽老师从议论文的要素导入课堂学习,使用学生考场作文中的真实素材,明观点,抓核心。左润莲老师导入时用“导航”带她来到上课学校,不仅巧妙暖场,而且直切课题,巧妙恰切地带领学生进入本课教学。品评的作文片段也是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如此,思辨性思维就能生根、发芽和成长。

2.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思维像花儿一样开放

思辨性表达,要围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展开。

田玮丽老师设计了三个任务:一、评价观点句,区分观点和事实;二、抓住核心词,引导观点的提炼;三、形成思维链,进行思维的拓展;四、连缀句成段,完善论证的思路。

左润莲老师的课堂主要分了三个板块:任务一,说观点,明概念;任务二,正观点,强论据;任务三,多观点,巧思辨。

两位老师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展示分享、主题辩论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在思中辨,在辨中思,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田玮丽老师在形成思维链这个环节,设置了有梯度的学习支架,带领学生一步步梳理作文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发现细节,通过不断质疑、让学生作出关联推理以及假设。四次思维链的推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学生灵感的火花被不断激发,引向思维深处。

左润莲老师引导学生从说观点,到正观点,多观点,基于题目内容、议题等展开思辨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识别题目中隐含的情感、观点、立场,始终聚焦“导航”,在比较、分析、概括中发散思维,以点带面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审题这个步骤的深化和升华,极大提升学生的思辨性表达水平。

3.重视思辨性表达的过程评价,让思维像大树一样生长

两位老师在学生课堂上的交流分享中,及时进行过程评价,推进教学的节奏进程。田玮丽老师的思维链训练,从前面三个思维链的铺垫下,让学生学会不断质疑和释疑。有学生对“导航为什么会削弱能力”进行深度思考,从而生成自己的见解:经常使用产生依赖性,缺乏无畏的独立探索精神,使用后无法体验独立思考的成就感自豪感。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是否使用科技产品?应该如何正确使用高科技产品?学生进一步得出答案:问题的关键不在高科技产品这个物,而在于使用产品的人的思想理念上。

左润莲老师引导学生从“导航”发散出去,方向、人生道路、能力、科技、独立思考……通过贴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找到学生现有思维水平和潜在能力的逻辑关联,抓住思维展开的核心点,抓住矛盾分析的过程,给出策略及依据,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根据学生的现场活动表现给出的及时性评价,切实提升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品质。作为语文老师,如果经常在平时的教学中像田老师、左老师一样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能像大树一样不断生长。

当然,课堂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但也正因为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激发了听课老师对于思辨性表达更多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环节的设置、推进的节奏等多方面有了更多讨论的空间,学生思辨性表达这个说理的核心品质也会进一步提升。

以上就是我在本次研讨活动时作为观察者、学习者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不到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终审:张家港教育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