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垣燃(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 物理:《汽化》
简介:
陆垣燃,任教物理学科,工作三年来,认真备课、上课、板书,善于反思自己的每一堂常规课和公开课。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和班主任,平时和学生亦师亦友,并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不断思考怎么让自己的课堂更吸引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张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学生的话讲物理,用学生的思维理解物理,上学生感兴趣的物理课。个人教育格言:用“魔法”打败“魔法”。
点评:
汽化新教材 异构新课堂
梁丰初级中学 严献娟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上午好:
“汽化”,一个看似平常的物理现象,今天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上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他们围绕新课标,新教材,为物理课堂带来了多元的视角与创新的火花。让我们一同感受这两节精彩课堂背后的教学智慧。
先说说两位老师的课堂共通的地方,他们都是从“火焰掌”引入新课,火焰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兴奋的,每次磨课中都能听到胆大一些的学生说,我也好想试试。尤其是这么一大团火焰直接在老师的手上燃烧,却没有烧伤,立刻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心,为整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汽化概念的构建中,两位老师都注重实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孙老师让学生在手上涂酒精,直观感受酒精的蒸发过程,并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汽化现象,如衣服晾干,烧开水。陆老师在黑板上用酒精棉画下爱心,观察酒精变化的过程,用水煮玉米变成烤焦玉米启发学生例举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通过上述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水或酒精到哪里去了,从而引出汽化是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并结合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加深学生对汽化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物态变化概念体系打下基础。
再说说两位老师的不同点。
第一节孙老师的课堂侧重点在蒸发的教学。利用纹影法使蒸发可视化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丁烷的汽化,酒精的汽化,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探究等等,孙老师都结合了纹影法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与传统的口头讲解和简单的实验演示相比,纹影法深化了学生对蒸发过程的理解,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蒸发过程中蒸汽的流动状态,浓度变化等细节,它让蒸发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纹影法使蒸发可视化还能拓展到多学科领域,如海水淡化,食品加工,制药行业中,纹影法引入物理课堂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途径。
孙老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新教材关于冰箱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他把汽化液化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冰箱相结合,并让学生尝试制作一个模拟冰箱。
跨学科融合和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和要求。在新课标中,跨学科融合体现了对知识综合性和系统性的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则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孙老师的这节课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老师加入到跨学科融合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中来。
第二节陆老师的课堂侧重点在沸腾的教学。沸腾的深层次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蒸发现象。
这节课有三大亮点,第一用问题串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探究水沸腾的实验时,陆老师的三连问:你怎么知道水沸腾了?温度怎样?实验时还要考虑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看到冒泡泡,温度很高烫手,还要记录实验的时间。师生的一问一答之间已经明确小组合作实验需要探究的问题和各自的分工。问题串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大亮点在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这一环节。陆老师结合学案描点作图和电脑直接生成t-t图像,学生不难发现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的特点,直观地完成教学目标。陆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比图像中,为什么沸点不一样?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并用实验得出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这一知识点。为了这个实验,陆老师和合兴初中物理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和改进,上好一堂课真是要集大家的力量和智慧。
第三个亮点是陆老师在黑板上对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利用贴图的方法建立模型,使抽象的物理过程变得更具体,并结合慢视频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陆老师如果能接着发问气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特点,当堂不一定解决,但能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或存疑就更好了。
今天的两堂课,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教学思路,也相信两位青年教师从磨课阶段的迷茫,一次次方案的否定,实验的失败,到思路逐渐清晰,条理顺畅,再到今天比较满意的呈现,一定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成长,一次蜕变。
孙老师的跨学科融合,陆老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度解读一定是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课堂逐渐向开放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科发展在与时俱进,我们老师更要与时俱进,教与学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