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彩霞(三兴学校)——语文:《以情写物 润以丹彩》
简介:
顾彩霞,任教初中语文学科,热爱教育工作,注重理论研究,主持并研究多个张家港市课题。从教以来,始终秉持着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去教育学生,着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每一位学生。教育格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点评:
情境任务驱动,评价促成进阶
——状物抒情(言志)类作文教学
三兴学校 张艳
今天听了顾彩霞老师的一节作文教学课,教学的课题是情境任务驱动,评价促成进阶——状物抒情(言志)类作文教学,顾彩霞老师选择了写景抒情来进行教学,遵循新课标要求,紧贴课标,依标而教。
1.根据学习内容和资源创设情境。“情境”是2022版新课标中的高频词。其中与“情境”相关的词有:真实情境、语言情境、学习情境、语言运用情境、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交际情境、社会情境、阅读情境等。新课标明确提出,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还是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应该重视情境,尤其应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可见新课标高度重视情境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基于情境的学习是落实素养立意的课程改革的关键条件。顾彩霞老师设置了拍摄一则校园vlog的情境,核心任务是为短视频设计脚本,拍摄校园一景并配上文字,上传到朋友圈或抖音,看看谁的点赞数最高。
2.安排任务群,组织语文活动。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
顾彩霞老师在设计课堂学习任务时,能指向文本的教学价值。在教学如何描写才能突出景物的特点时选择《答谢中书书》等课文让学生学会有序描摹、调动感官、妙用修辞、善用手法等写景方法。我一直坚持课文就是极好的范例,就有极好的写作技巧。充分利用教材,是提高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渠看作一篇好的作文,源头就是学生所学的教材,这两者相依相辅,体现了教材对于学生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为此,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挖掘作文潜在因素,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精妙,才能切实达到课标所述: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体现情感价值取向。
顾彩霞老师在设计课堂学习任务时,能用多样的学习活动来完成,形成序列化,体现进阶性。新课标中共有五次提到“进阶”,其体现的正是学习进阶理论。新课标强调教学应该实现由大任务到小任务到子任务的递进,因此情境和任务的进阶设计就非常关键。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遵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学情需求,围绕特定学习主题,通过对系列学习任务与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设计和组织,建构有序进阶的学习内容,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使其在知识、能力、品格和素养等方面得以优化和升级。顾彩霞老师设计了我来定美景、我来题美句、我来绘美景三个任务活动,在每一个任务活动中都做到了进阶。
顾彩霞老师在设计课堂学习任务时,都能根据目标设计评价标准。新课标用了3700多字,从“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个方面提出了“评价建议”,其中在“过程性评价”的“课堂教学评价建议”板块,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顾彩霞老师设计了评价量表,分别从顺序合理、多种感官、巧用修辞等维度让学生对修改后的习作进行自评互评,有了评价的量表,学生也就有了评价的抓手,也就实现了让学生在评价中进阶提升。
纵观这节课,教师立足用好教材,坚持依标教学,可谓是真实、朴实、扎实、效实的两节作文指导课。语文核心素养时代,新课标对老师们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我们要对新课标深钻细研,在作文教学中牢牢把握好教材,坚持用教材教学,有效整合学科知识,连接知识点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建立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之间的关系,打通知识学习与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连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信学生有了良好的教材资源作奠基,作文定会从生活素材中有自然拔起,从而匠心独运,挥洒自如,让新课标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教学实践感悟:
以校园为墨,绘写作新画卷
三兴学校 顾彩霞
本堂课围绕“情境任务驱动,评价促成进阶”展开教学设计,旨在打破传统写作教学的藩篱,让写作成为学生们抒发真情、展现创意的舞台。
课堂开篇,一段“漫步校园”的视频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们记忆的大门。当被问及哪处景致印象深刻,观察记录单上呈现出的教室、操场、教学楼一角、花树等熟悉场景,瞬间拉近了写作与生活的距离,让他们意识到,写作素材并非遥不可及,就在日常点滴之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为后续创作奠定了情感基础。
紧接着,创意写作任务重磅登场——拍摄校园Vlog并设计脚本。这一任务紧跟时代潮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来定美景”环节,学生们依据选定的主场景,深入挖掘典型景物,绘图成为他们构思的得力助手。以操场为例,除了跑道、草坪这些显而易见的元素,有的学生还联想到了操场边随风摇曳的旗杆、看台上的加油标语,通过这样的映衬,一个立体、鲜活的操场景致跃然纸上,培养了学生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
“我来题美句”,则是语言凝练的试炼场。教师给出示例后,学生们沉浸在两分钟的创作时光里,力求为自己心中的美景配上一句点睛之笔。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文字功底,更促使其思考如何用简洁的话语蕴含深刻的情感,提升了文学素养。
“我来问经典”无疑是这堂课的精髓所在。选取经典作品中的写景语段,让学生们同桌交流、上台圈画赏析,教师适时板书总结。从感官的多元运用,如视觉描绘色彩斑斓、听觉捕捉自然声响、嗅觉感受馥郁芬芳,到修辞手法的巧妙施展,再到空间顺序的合理布局、时间变化的细腻呈现,以及融情于景的情感升华,学生们如同寻宝者,在经典的宝库里挖掘出了写作的无尽宝藏。
“我来绘美景”将所学付诸实践。课前的景物描写初稿,在课堂上依据总结的方法进行自改自评,学生们对照评价量表,逐字逐句地雕琢,让文字更加精准、生动。随后的互评再改环节,小组内思维碰撞,推选佳作展示,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推动作品质量迈向新高度。
课程尾声,师生配乐共读“寄语校园”,让学生们深刻领悟到校园的每一角落都是成长的见证,写作是铭记这些美好瞬间的最佳方式。
回顾整堂课,虽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些许不足。例如,在“我来问经典”环节,学生讨论热情高涨,时间把控稍显吃力,导致后续“我来绘美景”部分有些仓促,个别学生未能充分完善作品。在小组合作中,也存在个别学生主导、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展望未来教学,我将进一步优化时间管理,确保每个环节张弛有度;加强小组合作引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写作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器,让校园的美丽景致在学生们的笔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