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慕瑶(锦丰中心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简介:
钱慕瑶,中小学二级教师,任教语文学科。她秉持着”师以德为本,心以爱为源,用心教书,用爱育人”的理念,从教四年来,教书育人是她神圣的情怀,忠于职守是她平凡的幸福。在语文教学道路上,她探求立足学生需求,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润泽生命的灵性。工作中,她潜心教学,积极锤炼,夯实业务能力,获得2024年语文青年教师三年过三关评比一等奖,劳动教育融合学科微课二等奖。从教以来,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坚守和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在三尺讲台上,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收获属于自己的芬芳。
点评:
言语表现与创造: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例
合兴小学沈志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选自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个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作为革命文化主题单元,这一篇,或者说这一个单元都体现了语文课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宗旨,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应当彰显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今天两节课中我们都能看到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等会我也会围绕人文要素做具体阐述。
人文要素清晰明了,那接下来就要看在具体教学中怎样落实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也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所以教学中我们也看到了钱老师知识结构前后勾连、螺旋上升的意识。因此,在学生现有学习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尤为重要。两位老师都能够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精准解构文本特点,从学情出发,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习真实发生,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从知识本位时代强调知识的习得,到能力本位时代强调语感的培养,再到素养本位时代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改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2022版新课标出台后,“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等等专业术语层出不穷,但是不管文本如何解构,阅读教学的本质还是要指向言语的表现与创造。下面我就“言语表现与创造”这个关键词,结合两节课例,浅谈三点我的认识。
一、言语表现与创造,是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人是语言的动物,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意志,此外,人还会用语言去创造,以不断确证自我的精神生命。语言这种确证自我、凸显人本质价值与功能的特点,落实到语文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走向言语表现与创造。
那么,实际课堂中应该怎样去操作呢?在学习迁移理论中,桑代克提出了“相同要素”说,他认为,“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这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个道理——学生现有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教学应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建构。两位老师在设计时都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管是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还是深入感悟“中华不振”,活动设计都是由浅入深,方法指导逐步跟进,通过搭建支架,由扶到放,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让学习真正发生。课堂上学生在任务指引下提取信息、梳理信息,进行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指向说或写,注重言语的表现与创造。
二、言语表现与创造,应关注“言语智慧”
刚才所说的言语表现与创造是停留在技法运用层面的,也就是掌握并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用知识,形成比较熟练的表达和写作技能(就是课标当中的“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这句话)。但是,言语表现与创造,不能只满足于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言语智慧”。如果按照梁启超“规矩之文”和“灵巧之文”的划分,规矩之文强调的是“共同”的运用,而灵巧之文已然开始强调个体的自我表现与创造了。所以,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规矩”的解读,还应探求“灵巧”的妙秘,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表达,甚至要去深度体悟作家独特的精神创造。
先说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梳理多件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有难度的。这样的课堂因为大量静默思考的时间,所以课堂前期呈现的效果不是那么活跃,甚至容易“冷场”。所以我们平时上家常课的时候,有的老师就容易慌,不敢放手,喜欢把教学过程设计得环环相扣,从头到尾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一堂课下来,看似“行云流水”,实则将知识碎片化,学生围着老师的问题团团转,自己成了主演,学生则成了配角。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通过精准设计主问题,让学生以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主动参与,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探究,这才是真实的学习。这时我们老师做什么呢?退到一旁把舞台让给学生,去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样态,去关注学生的生成和个性化表达,予以精准点拨。这一点,两位老师在试教的时候都经历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她们是最有体会的。以今天的两节课为例:第一节课,钱老师带领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供了一个学习支架——关键词,虽然告诉了学生关键词怎么找,可以从人物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入手,但是实际交流过程中,学生呈现出的答案是各种各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用评价语去点拨,去潜移默化告诉学生方法。比如故事1/2关键词的逻辑关系,比如故事3不同人物的表现,以及表现的对比。第二节课,学生在感悟“中华不振”,谈感受时说了个非常好的词——为虎作伥,可惜张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错失了教学良机。如果能够及时予以回应、点拨,相信学生在进入中学学到《变色龙》一文时,对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也会有更多体会,更不要说联系当下的带路党和公知,将历史照进现实了。又如学生在表达自己志向时说到一个词——华人,这虽然也是个性化的表达,但明显有问题,需要及时指正。
再说说如何去深度体悟作家独特的精神创造。这就需要在备课的源头上下功夫了,2011版课标里当时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特别留意这句话,虽然2022版新课标里没有再提,但是我觉得,教师作为连通学生与教科书的桥梁,首先要实现自己与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去深度体悟作家独特的精神创造。举个例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我们统编教材版本是结尾前置,用倒叙的手法展现三件事,形成叙事的闭环;但是原版本却以正叙的手法,按时间线依次呈现三件事,并用这样一句话来收尾: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相比之下,统编教材版本里直接以魏校长的喝彩结尾,更有戛然而止,余味悠长之感。如果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版本的比较,并讨论一下原版本最后一句的删留问题,对作者独特的言语表现和言语智慧的揭秘就会更加充沛。再比如,统编教材版本里魏校长赞叹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有志者当效此生!”,但是原版本却是“有志者当效周生!”一字之差,如何去深度体悟言语智慧?原版本中称少年周恩来为“周生”,这种钦敬之感、平等意识、激动之情皆寄寓其中,同时还能看出魏校长心系民族的情怀,但是现行版本中称“此生”,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意味一下子就跑出来了。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能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真知”,那么我相信,你带给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言语的表现与创造会更有智慧。
三、言语表现与创造,更应关注“言语气韵”
何为“言语气韵”?就是指作者在言语表现与创造过程中,使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格、操守、抱负、情趣等个性特质所形成的一种整体的精神气韵,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人文要素,教学触及到言语气韵层,彰显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才会真正实现。
还是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为例,第一课时,钱老师注重基于振兴中华的心理逻辑,并以此开展教学。生字词梳理环节: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光耀门楣”“租界”“训斥”等词语,将语境、情境和文本脉络结合在一起,加强对少年周恩来肩负时代使命的伟大人格的体味。梳理故事内容环节:第一个故事精讲,辅以方法指导,第二、第三个故事放手让学生练习、展示……这些都体现了她对言语表现与创造的科学性追求。如果课堂上在讲第一个故事时,能通过比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那就更好了。怎么引导?为什么文中其他学生的志向没有引起魏校长的重视?因为他们心里装的是自己,是家族,而周恩来装的是民族,是国家,言语境界是大不一样的。一比照,便不难发现济世救国的人生抱负已经与言语抱负完全融为一体了。言说的境界背后,是人格的境界。这就是要潜移默化教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言语气韵”。
第二课时,张老师的阅读教学结合习作要求“写一封信”,指向了写作方法、写作技能乃至写作智慧的体悟。通过预学前置,提供支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相关资料,感受 “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立志之因。当学生情绪被点燃,爱国之志被激发,处于愤悱之际,张老师再引出任务三,让学生思考: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自己又为了什么而读书?这样的情境创设,把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激发了他们的深度思考。当然,如果能再点染一下文章的情感线索,那就更完美了,文中三个故事看似是时间顺序的珠串,其实背后还有一条情感线的贯穿:耳闻中华不振时,是“疑惑不解”;体会中华不振时,可以说是“震惊”;最后脱口说出自己的志向,这说明周恩来心里已经非常坚定,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把握了这条情脉,少年周恩来立志的情感因果,伟大的言语人格,就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这,也是“言语气韵”。
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都能够从“言语表现与创造”这个角度来审视教学,基于语用又超越语用,基于情感又超越情感,那课堂上一定会出现更精彩的教学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