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丹(新塍小学)—语文:《比尾巴》
简介:
吕丹,任教语文学科,从教三年以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努力上好每一堂语文课。作为一线教师,深知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以生动的语言和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将语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个人教育格言:让每个孩子都用自己的方式发光。
点评:
设计学习活动,助推素养提升——以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为例
张家港市世茂小学 奚倩雯
2022 年春季,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对语文学科教学做出科学的规划。课程标准是编写、修订教科书的重要依据,因此今年秋季,全国迎来修订后的统编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一年级语文教材的变动体现在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减少课文数量、调整课文顺序、深化单元意识、完善课后习题等方面。下面以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为例,着重来谈谈低年级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一、聚焦学习活动,解决低年级教学困境
低年级的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求,可塑性极强,教师需要牢牢把握这一黄金时期,利用语文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但是长期以来,低年级语文教学呈现出“话语啰嗦”“思维含量低”的课堂特点,整堂课的教学以教师零碎的讲解和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如何实现转变?新课标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要转“教”为“学”。如何学?那就是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语文实践活动共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对应“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由此教师们可以感受出,语文学科作为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科目,万变不离其宗,“听说读写”始终是不变的要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习情境,丰富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大核心素养将在学习活动中落地。
《比尾巴》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第八单元是一个阅读单元,同单元还有《乌鸦喝水》《雨点儿》,《比尾巴》讲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的尾巴的特点,告诉我们不同动物的尾巴是不一样的;《乌鸦喝水》介绍了乌鸦喝水的故事,重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认识自然段;《雨点儿》是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语气,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我们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说明了雨水和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课文都以动物或自然景物为主人公,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学习这组课文,学生可以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培养学生寻找明显信息的能力。在第七单元学生了解了根据问题从文中提取明显信息的学习方法,这单元要继续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借助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从文中提取明显信息的能力。
对照旧版教材,《比尾巴》一课的课文内容、二类字、课后习题都未发生改变,一类字中将“把”改为了“长”,改动较小。基于同一篇课文两个课时的教学,两位老师选用同一教学情境——森林王国比尾巴大赛,设计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呈现了新课标下的新教学。
二、创新学习活动,转变低年级教学方式
(一)注重随文识字,融于学习活动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是重点。两位老师都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将识字教学融于学习活动中,并且注重识字方法的多样化。一是借助古文字,如“兔”和“最”,通过辨析古文字的形状来记住字形和字义,符合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二是联系生活,如“公”“弯”“扁”,教学“公”字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八”字头后,就立马联系动物世界,“公”表示男的,男的鸡叫公鸡,男的牛叫(公牛),男的羊就叫(公羊)。“弯”和“扁”的教学更是如此,与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结,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并会运用生字,由一个字迁移到一串词,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累与运用;三是归类识字,如“把”和“长”“短”,学习“把”可以在学完“巴”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认识“提手旁”,同时认识形声字,加强了对形声字的了解。“长”“短”两个生字正好为反义词,在问答活动中反复识记,在此基础上,陆老师又勾连了语文园地中的反义字词,从而加强了学生对这类字的梳理。
统观这两节课的识字教学,不仅落实了“识字与写字”要求,更体现了“梳理与探究”,可谓扎实而又有巧思。
(二)基于阅读教学,设计学习活动
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培养学生寻找明显信息的能力,结合课后习题,一是“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二是“照样子做问答游戏”,两位老师都设计有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第一课时陆老师就以两个学习活动为串联,活动一:寻找比赛选手,活动二:找到比赛项目,在活动过程中,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值得表扬的是,非常注重学生圈画的完整性,给予学生示范、对照和修改的过程,这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非常有用;第二课时吕老师以三个学习活动为串联,活动一:我问你读 了解比赛 ,活动二:决出胜负 趣味问答,活动三:你思我想 创意问答,从了解书本内容到读好问句再到仿照表达,由书本知识迁移到真实生活,阅读教学层层深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拔节提升。
以语文实践活动来开展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换汤不换药”,将原先的教师活动直接转变为学生活动,将原来的“一、二、三”,直接转变为“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特别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学习活动要特别注重情境性和实践性,设计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等,由扶到放,适时指导。
例如吕老师在带领学生完成“活动三:你思我想 创意问答”过程中,就围绕小动物开展加时赛的情境,先出示小燕子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问答;再给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图片,同桌尝试合作问答;最后再邀请神秘嘉宾,借助想象,自己问答。这一学习活动,极具思维含量,落实语文要素,且趣味盎然,这就是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三)强化表达交流,贯穿学习活动
低年级的表达与交流,要注重积极性的激发,注重说完整的话,注重词句的积累,注重标点符号的使用。
统观这两节课,在推进学习活动中,两位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两节课学生都呈现出高涨的表达欲望。两位教师也都关注到了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例如陆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一:寻找比赛选手,学生圈出小动物名称之后,就出示句型——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指导学生借助句型支架,连起来说完成的话。并指导连起来说的时候可以按照顺序,这样就不会遗漏了。训练扎实且有效;还有指导学生学习“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时,陆老师也注重“_______像_______”句式的表达,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说比喻句实属抽象难懂,但是教师教学时可以弱化比喻句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形状,联系生活,尝试说一说,多加练习和积累,比喻的表达就能呼之欲出。
《比尾巴》一课是训练低年级学生读问句、说问句的重要文本载体,问号虽然在第五单元《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有所涉及,但并没有作为重点学。因此,学习这一课,问号的表达是重点,两位教师都将“问答游戏”作为主要的学习活动,通过同桌问答、分组问答、男女生问答、师生问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好问号的语气,表达充分且扎实有效。
三、深研学习活动,推进低年级教学实践
今天两位教师呈现的是单篇教学,但值得注意的是,低年级语文教师还需要具有单元整体的意识。
比较修订前的一年级语文教材与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修订前的一年级上册统编语文教科书分为“我上学了”“识字”“汉语拼音”“课文”四个模块,共有八单元。修订后的一年级上册统编语文教科书,从目录来看,划分得更加明确,分为“我上学了”“识字”“汉语拼音”“阅读”四个模块,将原本的“课文”改为“阅读”,并在每个单元前以“第×单元”的方式明确标出,共有八个单元(见图 1)。每个单元前加入“第×单元”,这能强化学生的单元学习意识,让学生知道这部分课文为一个整体。“单元”一词不仅从教师口中说出,而且直接在目录中呈现。这一改变,提示教师应将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统整为一个学习主题,集中设计多元学习任务,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序落实。新编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以以“有趣的自然万物”为主题,设计三大任务,任务一:尾巴真奇特,任务二:万物真精彩;任务三:乌鸦真机智,立足单元整体,创设学习任务,再根据每个任务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
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低年级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变“教案”为“学案”,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融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事中学习,切实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