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4课改展示月”专栏

胡思运(暨阳实验小学)——语文:《西门豹治邺》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27 20:56:53 浏览次数: 【字体:

bf30f439540b498cb95c2a6195b03868.png

简介:

胡思运,暨阳实验小学,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小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曾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点评:

语文课堂的逻辑 ——基于课程思维的语文教学

张家港市沙洲小学   周有利

胡老师执教的《西门豹治邺》,我认为教学是符合“逻辑”的,符合逻辑是对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评价,也是比较高的评价,因为想要符合逻辑是不容易的。因为符合谁的逻辑、符合怎样的逻辑、怎样符合应该符合的逻辑是比较困难的。

“学在港城·致敬课堂”第二十六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主题“新理念 新教材 新课堂”,这三者本身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而在新理念、新教材的引领下的语文课堂又是有着内在逻辑的。不妨用课程思维观察这节课的“逻辑内涵”。

1.像课程专家一样思考。课程思维是一种专家思维。

从培养目标上:培养目标——再有“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从课程实施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监测)国家课程方案——省市课程方案——县区课程方案——校课程方案——所教学科的“课程纲要”。

从课堂教学上: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而不那样教,还可以思考“还可以怎样教”。不是一上来就写课时/课文教案!

2.从课程思维看课

课程思维是这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上的直接表现就是“教教材”。教材有什么教什么、怎么写就怎么教,还是“用教材教”,重构教材、让教为学服务,有的可以教、有的不需要教,可能书中没有的也可以拿来教。教教材是教固化的知识、教知识是什么。用教材教,是教结构化的知识、是教怎样运用知识、实践知识。课程思维,是一个有目标、有组织的课程事件。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在“用语文的方式做事”。

首先,依据文本的内在逻辑。文本是有着内在的逻辑的,有结构上的组织逻辑、有情感上的表达逻辑,还有不同文体的特征逻辑等。《西门豹治邺》是一篇历史故事,故事是可以讲述的,故事是有情节的,有起因、经过、结果的。单元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文本表达的“情节线”就是内在逻辑,外在的事件情节线索、还有内在的心理线索,为什么这样做,西门豹是有“用意”的,良苦用心的。

其次,遵循课程的实践逻辑。先说学习主题,每单元“双线组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怎样从“双线”解读出学习主题,人文主题不是学习主题。《西门豹治邺》四上第八单元,人文主题“时光如川浪淘沙 青史留名多俊杰”、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什么是俊杰?说话做事有过人之处,时光如川,从战国时期到现在2500年左右,西门豹有什么才华和过人的智慧让治邺的故事流传两千多年,“治”是治什么?文本是有着内在的逻辑的:治理邺县之地;为什么呢,是一件事给闹的“河神娶媳妇”——由治地转为治理这件事,有没有河神,谁说的谁办的这事——由治理这件事转为治人,包括治理坏人巫婆、官神,人还包括老百姓,老百姓的迷信愚昧,所以治坏人的同时还是治愚。这是对主题内容的解读,还有“要素”要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讲“惩治恶人”,抓住情节简要复述,做到长话短说。

总的来说,胡老师今天呈现的这堂课。有“新理念”的体现,有“新课堂”的味道,有“新设计”的智慧,让我们耳目一新。

终审:张家港教育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