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4课改展示月”专栏

江珠凤(妙桥小学)——音乐:《爱的人间》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31 15:20:45 浏览次数: 【字体:

385a81907f5a42448cb8469ae6eb3395.jpg


简介:

江珠凤,张家港市妙桥小学教师,张家港市教学能手。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情感,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力,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进而翱翔于音乐的世界。


点评:

以声传情,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小学音乐五年级《爱的人间》评课稿

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龚卫芳

2022年,艺术新课标指出: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应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都知道,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在今天的两节音乐课上,我们看到两位老师都认真的研读了教材,明确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旋律、歌词,从中去发现音乐的韵律美,感知音乐表达的情绪,体会到音乐的力量!同时让学生在不同的演唱表现形式中提升学生审美与表现美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涵养学生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声韵弥漫促感知     

都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响的声韵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感官。不同的声音其实就是音乐要素的不同组织形式,通过聆听,让音乐不断弥漫,聆听者会对音乐音响的声韵产生丰富的画面感,获得对音乐的最直接体验。

在教学中,江老师第一次完整聆听,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让学生在旋律与画面中,感受歌曲带来的温暖与爱!程老师则通过一个视频,把孩子带入这个群体世界,并让孩子在歌声中去感受这个世界孩子的爱与坚强!

在歌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程老师对于歌曲三个部分,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视听教学:A段,老师边唱边贴版贴,学生在老师的歌声中一下子就感受到:盲童虽然在看不见的世界里,但是她们的内心一样充满色彩。并且在旋律线中感受到歌曲A段所表达的这一情感。真正回归音乐本位,让学生在歌声中去聆听与感知,进而学会表现。B段教学中,老师通过范唱,通过对节奏,旋律的分析,包括反复后节奏与旋律的变化,带孩子走进音乐,体会到了音乐所表达的强烈情感!A’段,老师在聆听中让学生感知:乐句的重复、三个连续的休止符,从中去体会音乐情感的表达!

江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会听到她柔美的歌声,时时流淌在教室里,落在孩子们的心间,带领着孩子走进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两位老师一定是熟记了课标中关于各年段教学任务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关于学习任务1,听赏与评述中,课标中明确指出:3-5年级的要求就是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江老师程老师的课堂中,我们能看到老师额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能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对常见节拍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能听辨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两位老师的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老师在教学中没有简单的教唱,而是抓住音乐表现,让学生在体会声音表达中去聆听与演唱)

关于学习任务2:独唱与合作演唱,我们看到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得加入音乐知识的渗透:拍号,力度记号、演唱形式变化等等,演唱时也能根据音乐术语或记号,适切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同时更能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去感知旋律的变化,没有把旋律的学唱变成枯燥的教唱!

关于识谱教学,课标中提到:要和演唱、演奏、编创、欣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遵循从感性体验(听、唱、奏、动等)到理性认识(认识符号),再到实践运用(听、唱、读、写、编)的学习过程。我想,我们实际教学中一定要牢记,并落实到我们课堂,那就是音乐本位,一定是让学生在听,感知基础上去认识、理解、再实践。而不是老师一味的,一遍又一遍的教唱。今天两位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让乐声弥漫课堂,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歌声中,在促动孩子心灵的基础上进行演唱,这样的演唱,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审美意义的艺术活动!

两堂歌曲教学课中,我们也真切感受到了孩子们充满爱的歌声,我想,这就是老师真的在用声音引导孩子,用声音打动孩子!才会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去感知!

二、意韵入境享体验

音乐实践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根本

音乐审美是听觉的感受与心灵的体验,音乐中意象的韵无需听者用语言描述,而需听者在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体验活动中感悟和表现。教学中,与音乐要素相吻合的旋律图谱、节奏图谱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视听联觉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真正体验到音乐要素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又有效地降低节奏、力度、时值和歌曲学习的难度。

从两位老师的PPT及版贴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用心的准备了适切的教学媒体,这首歌曲很长,很难,老师从首次聆听开始,就努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在聆听后,感知到歌曲的结构:ABA’学生心里的接受程度就大大提升,原来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相似,而歌曲的演唱顺序是重复了A+B1  A+B2,就把长长的歌曲让学生能清晰的明确演唱内容,原来只要学会两个部分,四个乐句,这样,孩子学唱的积极性就更高,同时,两位老师在演唱中,都加入了手语的表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唱,在活动中表现,一是能更好的记忆歌词,二是能更好的表达情感。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细节处理:

比如程老师对于B段中第一句的大附点和小附点的指挥,让学生感知到力度表现的不同,演唱声音的不同,表达的情绪也就不同;在B2改变部分,通过对节奏、音高的分析,过渡到情感的理解,学生就沉浸在这种温暖的爱的表达中。

再如江老师:对于B段的情绪表达,则在对旋律感知的基础上,用形象的“心”型,让学生用律动表达出情绪的推动感,体会到力度的不同,休止符的解释,爱要慢慢体会,爱要细细聆听,引导学生一下子就走进了歌曲的情绪中。

三、情韵导乐—— 扬个性

所谓情韵,是指声韵、意韵中所蕴含的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愉悦感,是情感升华的表现,是学生享受音乐、创造音乐的终极目标。综合性艺术表演是兼具多种艺术形式,集演唱、演奏、编创、表演、合作于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并张扬个性,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音乐。

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这堂歌唱教学课,没有枯燥的教学,有的是情感共鸣,有的是深情歌唱,投入表现,这都是因为两位老师都能紧紧抓住“情韵”!不管是旋律的分析与演唱,还是歌词的朗诵与表现,老师总是能把学生带入歌曲的情感,让学生在感悟、感动中去歌唱表现。

两位老师把歌曲背景的介绍,江老师放在了歌曲教学最前,程老师放在了歌曲教学最后,但是,我们感觉都很顺畅,都是适切的!都能引起学生感悟:江老师放在最前面,从视频聆听过渡到歌曲简介,让学生知道,了解了歌曲创作的背景,再走进歌曲,有了内心的共情!程老师放在了最后,是让学生在歌曲感知,表现后了解背景,进一步知道,原来音乐是有一定意义的!也就是,音乐也是生活的一种需要!

在歌曲表现中,两位老师除手语,还有打击乐、声势律动,更是让学生在学会表现,在表现中感悟情感,给予了学生时间与空间上的自由!

在音乐的教学中,需要的是我们通过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孩子会听,会听赏,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感,能引起她们情感上波澜。更需要我们老师给孩子提供思考与想象的空间,给予她们表现、创造的机会,真正让音乐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为她们以后的兴趣选择多一个选项!也能成为孩子以后终身学习的一个支点!我想,面对新教材,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我们需要探究的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努力的空间还有很多,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终审:张家港教育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