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梦霞(城北小学)——英语:《Unit 7 At weekends(Grammar time & Fun time) 》
简介:
许梦霞,中小学二级教师,任教英语学科。从教以来,有多篇文章在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和发表。在教育的征途中,她深信:爱心 ,耐心 ,童心,赢得孩子的心;方法,方式,方略,塑造孩子的魂。她致力于把简单的事情做彻底,把平凡的事情做经典,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更精彩。
点评:
以研促教,让课堂更有生长力
万红小学 季春燕
两位老师以5AUnit7 At weekends(grammar time &fun time)版块进行同题异构,老师们以书本内容为基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运用及拓展,教学设计新颖,形式多样,关注学生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巧设情境、搭建脉络
今天两位老师的课是涉及到多个板块,既要复习storytime还要新授grammar time及fun time。如何将多个板块自然衔接,获得有效输出就成为了设计前研讨的重点和难点。经过两位老师的研究,她们设计了两条不一样的脉络,创设真实的情境,增加了学生学、说、用的热情。徐老师以不同人物的周末活动为主线,先是通过Free talk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周末活动,继而复习storytime人物的周末活动,引出grammar time及fun time的教学。紧接着,许老师分享她、她的朋友、她的学生的周末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听、说、读的语言技能,更为学生后续的写作输出做了很好的铺垫。
许老师的教学内容虽和徐老师一致,但她以周末活动的情感意义、价值导向为主线。让学生了解周末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可是陪伴家人时的温暖、甜蜜、幸福,还可以让周末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如: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复习storytime时,许老师精心研读教材,挖掘了Su Hai及Mike一家周末经常陪伴家人、爷爷奶奶这个育人点,渗透给学生周末时光可以成为温馨甜蜜的一刻。Fun time操练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周末活动。最后,许老师自编的微绘本播放了很多学生参加校外实践的照片,引导学生要参加实践活动、回馈社会,让周末活动更加有意义。
二、分化难点,循序渐进
今天两节课涉及到复习加新授,涉及语法、句型、文本处理等多方内容,老师在教学时要思考层层递进式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她先利用游戏巩固周末活动,为后续学生的分享交流做个铺垫,然后带领学生复习storytime,通过storytime自然地引入grammartime,教学grammar time时,徐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发现规律,教完后,依托fun time的游戏进行语用的操练,巩固grammar time的句型,游戏的形式深受学生喜欢,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徐老师从词组游戏到复习、到主要句型的教授及操练再到最后一段听力文本的处理,可谓是层层递进,一步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最后的写作输出更是综合能力的大考验。徐老师的层层递进式的教学设计将难点分化,促进学生吸收、高效学习。
许老师的教学层次采用双管递进式,从知识的角度说,许老师先复习storytime,在引入grammar time &fun time,最后引入自编微绘本,从复习到新知到拓展,设计有层次,内容难度有递进,注重学生复习、阅读、归纳总结等能力训练。教育理念上也有递进式的处理,书本内容注重活动的多样性,许老师还挖掘了课文里学生陪伴父母、长辈的暖心、孝顺这个点。除了活动的丰富多样及陪伴长辈,我们的孩子还需走出家庭、学校,去参加有意义的实践。自编的微绘本就是鼓励学生打开格局,站在社会公民的高度,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周末活动。透过文字、和画面,同学们对weekend的认知更丰富了,从而引发写作的内容延伸。在教学中,两位老师注重教-写-评一体设计,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将评价指导贯穿课堂始终。
三、立足教材、拓展文本
两节课都是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之上,整合课内知识,融入课外内容、课外阅读等资源。第一节课,徐老师在介绍她学生的周末活动板块,采用自编文本,通过听力、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同龄人的周末活动,不仅锻炼了听说的语言能力,更探讨了哪些活动是有意义的、健康的,引导同学们从网络游戏中退出来,做做运动、参与课外实践。
许老师也自编了一个微绘本,相比经常见到的以绘本为主题的课内外融合课,许老师的这节绘本融合是为了辅助这节课的教学,是这两板块的延伸和补充。教材上主要体现不同人丰富多彩的周末生活及陪伴老人、家人的温馨时光,那绘本就是告诉同学们参加公益服务和志愿活动。不同的主线也决定着不同的写作输出,第一节课写作围绕我和我的朋友家人的周末,第二节课围绕不同意义的活动,还是跟她们的主脉络比较契合的。
我们说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学生能畅所欲言,老师能精心指导、耐心等待。两堂课上,班中的很多孩子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不过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在整节课中几乎没有回应过老师的问题,也许是孩子的性格所致,也许他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我们的课堂中也能设计一些基础性的任务和问题,能兼顾到这部分孩子,给他们一个说的机会,或许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智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