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2课改展示月”专栏

方菲(凤凰中心小学)-语文:《少年闰土》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16 14:54:29 浏览次数: 【字体:

017d72f3cf0940c39030a45b617dcbf2.jpg

简介:

方菲,中小学二级教师。自2016年任教以来,积极参加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正在努力学习新课标的相关前沿知识,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难点。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她上网查资料,看专业书籍,希望能汲取别人有益之处内化为自己的新知。

学习,一直在路上。每一次的公开课学习、每一次的外出培训,她都把它当作提高自己的机会。她始终坚持“给孩子最合适的教育”,把学到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到教学中去。自己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着快乐。

此外,她能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发展,课堂上注重学生的生成,做到“心中有学生”,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点评: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提升有效学习能力

张家港市外国语校  李霞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到底能给学生什么?我想:六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结束后,我们的学生离开课堂,走进中学、大学,包括以后走进社会,他还喜欢以文字的方式(比如写信、发微信)与人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在交流沟通、阅读的过程中,有新的理解、新的体会、新的看问题的方法(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在生活中(比如旅游),看到美好的事物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或者吟诗一首,甚至自己用文字记录下美好(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无论人生的境遇如何,始终为自己是一个故乡人、中国人而倍感幸福(我走过十几个国家,还是觉得咱们中国好),我不太会讲英文,但是我在北美、欧洲不少国家与当地人交流时很自信,我会把中国的一些文化、历史、习俗告诉他们(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那么,这些除了写字、阅读、写作文、做试卷以外留下来的东西,那便是语文!而这些,恰恰就是我们当下大家十分关注的语文素养。近年来,我们张家港市的课改多次提到了“核心素养”这个关键词。今年的主题依然是核心素养:聚焦核心素养 指向学生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首要任务之一,这也充分彰显了“核心素养”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作为学习的主阵地,我们的课堂教学又该如何更好、更快、更准地朝着核心素养所要求的目标靠拢呢?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来谈谈“核心素养”这个话题: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提升有效学习能力

接下来我们就借着今天的两堂课,一起来聊聊“语文核心素养”这个话题。想要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核心素养”?教育部颁发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直接指向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及关键的能力。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人学习母语的启蒙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这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只讲语文能力相比较,教学目的的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有整体素质培养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关注: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些语文核心要素的培养与提升。下面,我想结合今天的两堂课,从“目标制定”“课堂实践”两个方面和大家来谈谈一些教学的策略。

一、从目标定位中开始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更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后归属点。设立科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实。一篇文章,当它还没有被编入教材,用它作为一篇课文组织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多元的,甚至可以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但文章一旦被编入教材后,它就附加进了编者对文章的理解和价值取舍,成了承载“语文课程目标”的媒介,而不仅仅是文本自身。作为一整套教材体系中的具体一篇,就不能“文本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应该“编者希望教什么就教什么”。从理论上讲,面对学情相似的学生,执教同一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同一篇课文,其“教学内容”应该是相对统一的。就一套教材而言,编者的意图往往体现在单元主题、课文前面的“导读”和课文后面的“练习”中。因此,制定好学习目标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做到:

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学段目标(课标中本学段的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本册教材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培养的能力点。);

认真学习“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培养的能力点;

认真研读文本,明确本课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点,明自我们可以用这篇课文来训练学生的哪些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方法;

深入了解本班学生实际学情(学生能力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

纵观今天的两堂课,两位老师都能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语文要素。

1.明确编排意义,直面教学困境。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学硕果,也是白话文写作的典范。他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小说、散文、杂文等各种文学体裁,即使放在当今社会,也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多得的优秀范例。其作品中所表现的对当时国人人性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社会的顽强反抗精神,在今天仍能给我们以反思、借鉴、启迪。研究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的作品就被持续不断地选入语文教材,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钱理群在谈到鲁迅的现实意义时,认为他是具有“原创性、民族精神、文化源泉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而且还提出了“让鲁迅精神在孩子心中扎根”的教育主张。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专题,是新教材第一次为一位作家单独设置的单元,包括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以及他人怀念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还有“语文园地八”中关于鲁迅的名言诗句,习作“有你,真好”等内容。通过这样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文体、不同写作手法中感知立体生动的鲁迅形象,走近文学经典。在小学高年段接触鲁迅及其文学作品,既是为学生打下人生的精神底色,也是对初中阶段学习大量的鲁迅文章做好衔接与铺垫。

校园中一直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这一说法不仅形象地揭示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反映出鲁迅作品面临的尴尬局面。由于鲁迅生活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在的语言有差异,所以学生不理解,教师的畏难情绪是“鲁迅单元”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今天上课的两位老师尝试在“大单元、大情境、大活动”教学理念的引领下,通过整合单元教材资料,创设真实的情境,设计合理的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体会鲁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2. 深入解读文本,提炼主题情境

从统编教材的单元编排形式来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相对聚焦,但很多教师因为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作品的难度,很容易按照逐篇学习的老路,使一个自成体系的单元在教学过程中碎片化。“走近鲁迅”这一单元主题虽强调了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新鲜感,但对于本单元语文要素及其学习方法没有任何指向性,两位老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捕捉到了本单元中鲁迅作品的突出特点及鲁迅的精神特点,也就是提炼归纳单元最独特、最核心的地方。

我们先来看人文主题--走近鲁迅。郁达夫曾在《怀鲁迅》中所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是统编教材中唯一一个人物主题单元,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为中心,编排了四篇各具特色的文章。《少年闰土》是小说,节选自《故乡》,刻画了鲁迅先生少年时的伙伴闰土的形象:《好的故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梦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散文,选择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写想得少的特点:《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写的现代诗歌,赞扬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其中,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后两篇略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先生的作品。这样的编排,既是为了从不同文体、不同视角和不同表现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的形象,更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认识鲁迅、走近鲁迅,最好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还愿意继续去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感受鲁迅作品及其人的伟大,从走近鲁迅到亲近鲁迅,从认识鲁迅到读懂鲁迅。尽管本单元课文有鲁迅的作品,也有别人写鲁迅的文章,体裁不尽相同,但最终都指向了“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这一学习目标。因此,我们在磨课的时候,确定了以“致敬鲁迅先生”作为单元主题情境,把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品味鲁迅作品的语言、学习先生伟大精神等任务串联起来。 

3.目标定位适切,激发学生兴趣

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教学的内在逻辑清晰可见。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需要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在落实“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学习目标前还要思考:学生对搜集资料的方法已经掌握了多少?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搜集关于鲁迅的何种资料?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方老师第一课时,从交流查找的鲁迅相关资料入手,分享、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把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前置,作为了解鲁迅的补充材料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对鲁迅有了初印象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并且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的瞬间。整节课有三个板块:理解难懂的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从一件事感受闰土的形象。张老师的第二课时,先是带领学生品读新鲜事,体会人物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目标定位清晰、准确。

两位老师的目标定位源于什么?那就是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条,一个是基于阅读的训练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个是基于习作的训练要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阅读训练要素解读: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这句话中,借助相关资料是方法路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则是要达到的阅读目标。这一语文要素的确立与本单元的主题相关,因为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距离现在的学生较远,而且他的文字半文半白,且有绍兴特色,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借助相关资料,才能更好理解内容。关于“资料”的搜集查阅,统编教材从中年级就开始有意识地涉及,有的是直接作为单元语文要素强调,有的则出现在交流平台以及课后习题中。借助下表可以直观地看到关于“查阅资料”的编排:

册序

单元

查阅资料要求

备注

三下

第六单元

理解难懂的句子,还可以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

交流平台

四上

第七单元

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课后练习

四下

第三单元

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语文要素

五上

第四单元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要素

五下

第三单元

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语文要素

六上

单元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语文要素

六下

第四单元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要素

由上表的梳理可知,统编教材不仅将查找和运用资料作为一种帮助阅读理解的方法,更是作为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的。资料,可以说是打开文本的一把钥匙,尤其是本单元这种时代背景较远的文章。这里的相关资料,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文字、图片、视频等方面,比如单元导语页中鲁迅先生的图片、以及生平简介文字,还有《少年闰土》一课中的两幅插图,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资料;从内容上看,相关资料包括课文中的注释、鲁迅先生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他人描写鲁迅先生的作品、他人对鲁迅先生及作品的评价等;从资料的获取途径来看,包括阅读书籍、网络搜索、询问别人等。

关于“理解内容”这一目标,统编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出了循序渐进的设计安排——

册序

单元

阅读训练要素

三下

第八单元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四上

第四单元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上

第七单元

关注主要任务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下

第六单元

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上

第三单元

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五下

第六单元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上

第一单元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六上

第八单元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从上表中可知,统编版教材从中段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要素,整体呈现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方老师第一课时的教学,先从了解时代背景、作者信息着手,在此基础上走进鲁迅的文字,这是借助资料学习的体现。她还关注到了文本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难懂的词句,因为课文是白话文的早期作品,其中出现了许多与现在不同写法、读法、用法及意思不同的字词句,学生读起来十分有难度。如“错别字”:“项带银圈”的“带”,应写成“戴”;“检贝壳”的“检”,应写成“捡”;“希奇的事”的“希”,应写成“稀”。文中还夹杂了许多难理解的词语,如“只是无端的觉得……”,这里的“无端”是文言用语,用白话文说就是“无缘无故”。因此,方老师布置了学生进行预学,在课始进行相关内容的反馈,这也是引导学生借助资料来学习。

张老师第二课时的教学,以体会人物形象为中心,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鹑鸪、蓝背、獾猪”等词,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图片、文字介绍进行理解,跳

鱼儿,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为了理解“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补充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相关资料;最后联系《故乡》中片段,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这些,同样也体现了语文要素的落实。

二、在课堂实践中落实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构建了一个学习场,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今天两堂课都有很好的体现。

1.思维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下注重转变培养方向,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积极培养,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语文知识。小学阶段学生思维不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指导, 让学生学会质疑, 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对此, 就要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文本资源的科学利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第一课时,方老师:

1. 我们读小说,需要清楚人物关系,那通过读课文,你知道鲁迅和闰土两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吗?哪里看出来的?

经过梳理,发现鲁迅和闰土一开始是主仆关系,后来变成好朋友了。

2.孩子们,书要读得进去,也要读得出来。了解了两人的关系变化后,请你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与理解,琢磨一下文章的写作内容,给它们排排序,并完成活动一。

3.了解了文章的写作内容,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我们都知道,鲁迅花很多笔墨写了与闰土的相处,主要写了他们在做什么?

,这些事是“我”闻所未闻的,也叫新鲜事。)

4.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活动二:

出示:

交流反馈:雪地捕鸟、海边捡贝、瓜地刺猹、看跳鱼儿(沙地看鱼)。

5.(出示课文第二张插图)瞧,“我”托着腮帮子,听得多津津有味呀!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对哪件事最感兴趣呢?说说你的理由。

此环节设计,学生经历了读进去、读出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从概括“闰土给我讲新鲜事”入手,将课文读短,明白列举事例可以有详有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张老师在带领学生“读新鲜事,体会人物形象”这一环节:

1.出示9-15自然段

学习任务一快速默读课文9-15自然段,学着闰土的样子来讲讲看瓜刺猹这件新鲜事,想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

2.交流。

透过语言看人物性格,在你眼中,闰土是个怎样的人?

机智勇敢   聪明能干   见多识广

谁来补充?

说得真好,那就请你也来讲讲这新鲜事吧。我们一起来做迅哥儿。

迅哥儿,看着这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闰土,你心里是满满的?(板书:佩服)

从看瓜刺猹一件事,我们读到了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闰土,体会到了迅哥儿心里满满的佩服。

3.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学着闰土讲了这新鲜事,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了人物形象,更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学习剩下的三件新鲜事。

此环节,学生经历的是:读事--看人--悟情,这样的一个思维过程,这样就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原来,品味文字,还要深入作者的内心才能体会所要表达的情感。

2.语言素养

语文是语言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就显得比较重要,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必须一着不让。如果说,听、读是输入,那么读和写便是输出,有了大量的输入,才能有良好的输出,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方老师在教学第一课时时,充分关注到了这一点:

1.孩子们,你们瞧,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幅画的?引导学生从外貌、动作、环境描写三个角度揣摩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形象。继而,方老师告诉孩子们,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一层一层的叠加,环境、动作、外貌、衬托……关注细节才能使你们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光说不练假把式,掌握了这样的奥秘,我们来小试牛刀一下。

学生正是在朗读中积淀语感,在迁移中掌握方法,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张教师的课上,也有多处体现语言素养的培养:

如:在学着讲述“看瓜刺猹”这件事后,张老师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另外三件新鲜事中的最感兴趣的一件,试着讲讲,想想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讲述,是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训练语言的表达;

又如:当闰土在雪地捕鸟时,“我”只看到——(指名一位学生读);当闰土在月下刺猹时,“我”只看到——(指名一位学生读);当闰土在海边拾贝时,“我”只看到——(指名一位学生读);当闰土在看跳鱼儿时,我只看到——(指名一位学生读);当闰土——(指名一位学生读)仿照着说,这是创造性的语言表达。

3.审美素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审美能力比较薄弱,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能从多角度思考语文知识的学习价值和乐趣,从语言文字中发现语文的美。

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能关注:(1)语言文字之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节奏美和语言文字呈现的画面美、动作美、环境美;(2)人物形象之美:健康活泼、机智勇敢、见多识广、聪明能干;(3)文章情感之美:鲁迅和闰土少年时代纯真的友情、鲁迅对闰土的佩服、羡慕、向往。这些美好的东西都能促进学生在体会语文知识、语言美特色的同时,逐渐认识到语文美的价值,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

4.人文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应用,将现代化技术和语文教学的内容相结合,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带来视听上的冲击享受,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如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样。

方老师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1.这幅画面不知道有没有也烙印你的心中了呢?谁来描述一下?引读:

①出示:          天空中挂着           圆月,下面是         ,都种       西瓜,其间有                ,             ,手捏             ,向一匹猹             ,那猹                  ,                逃走了。

②天空  圆月   沙地    西瓜    少年    猹

(一年过去了,但凡家里有人提及闰土,迅哥儿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指名一学生朗读)

③只出示图片,背诵。(三年、五年、十年……多少年过去,每每看到孩子们玩耍的身影,鲁迅先生的脑海里依然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全班朗读)

孩子们,少年闰土,闰土少年,就这样,深深地、深深地印在了鲁迅先生的脑海里,走进了他的心里,写进了他的《故乡》里。你们看,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一层一层的叠加,环境、动作、外貌、衬托……关注细节才能使你们笔下的人物活起来。你的脑海里是否也有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幅挥之不去的画面?

这就是“溶情”。

第二课时,张老师在“对比形象 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是这样“溶情”的:

1.三十年后,我盼的,念的闰土终于又出现在我眼前:师生合作朗读中年闰土的形象。张老师接着渲染:是闰土,却不是记忆里的那个闰土了。他苍老,木讷,寡言。沉重的生活负担,夺走了他的可爱,勇敢,见多识广。再看到迅哥儿,他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老爷。这一声,让两人几十年的友谊就此终结。儿时的看瓜刺猹没有了,可爱勇敢没有了,纯真友情没有了,全在《故乡》里了。

此时此刻,我想: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是在同一频道上的,这叫共鸣,也是共振。接着,张老师又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是什么让记忆中的那个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张老师指导学生借助资料,与课文对比,品味人物形象的变化。

然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

借助资料(三),读读《故乡》的创作背景,谈谈你觉得是什么导致闰土三十年后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鲁迅又想借此表达什么?

通过研讨,学生明白:鲁迅写少年闰土,就是为了与成年闰土进行对比,表达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最后,张老师把课堂向课外延伸:鲁迅走出了高墙里的四角天空,这位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勇士,以一己之力改变民族命运;他弃医从文,做一个时代的呼唤者;他拿起手中的笔,用果敢的文字揭开时代的黑暗和腐朽。读读鲁迅的作品,你一定会对这个伟大的文学家有更深的认识。

我想:通过今天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鲁迅先生文字的喜爱、对他所处的时代的感知、对他家乡语言、习俗等地方文化的了解、对自己人生价值、社会责任的思索,应该会有一定程度的收获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思考与商榷:

一、学易学之处 导质疑之趣

学生的预学并不是简单地阅览书本,也不是毫无目的地识记概念和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掌握书本中容易的内容,自主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和疑问走进课堂。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情,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在学习中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学难学之点 导认知之构

学生通过预学已经消化了一部分知识,但是还有一部分知识是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无法理解的。共学即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对预学的反馈,把主要时间聚焦在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上,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师通过对预学的反馈,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以及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在思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对这部分知识赋予新的意义,并让它们有组织地建构于脑海中。

三、学笃学之行 导后展之力

     延学即课堂知识的延续性学习,它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够知行合一,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认知方式,实现核心素养的自我建构。

教师借助课后延伸,引领学生在课后进行主动的、积极的探索,使之由课内生活走进他们的现实生活,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全面、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为一个小语人,我们要时刻谨记: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只有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才能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教案下载1

教案下载2

课件下载

 



终审:默认主站管理员秦晓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