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娟(白鹿小学)—美术:《家乡的艺术》
简介:
蒋丽娟,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美术教育专业,绘画作品曾2次获张家港市双年展三等奖,一次入围奖,1次一等奖。蒋丽娟老师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自己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点评:
用艺术搭台,走进文化课堂
白鹿小学 朱烨斌
家乡的民间艺术体现了广大百姓最为朴素的精神诉求与审美表达,在与自然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勤劳而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在民俗生活中创造出了多样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今天蒋老师和唐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两节主题鲜明又风格迥异的课。课程内容来自我们的国家课程,又突破教材给我们带来的束缚,从儿童的角度来解读教材,实施教学过程。
用孩子的眼光欣赏家乡艺术
如果你能关注这10年的艺术改革,我们将会发现最大的亮点在于学生定位的改变。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自主”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如果你今天认真来倾听这两节课中学生的每一次的回答的话,我相信,你一定也能跟我一样,感受到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产生的变化。我想,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两节课,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此。
今天,我们欣赏这些“土生土长”的造型,对话的是在大地上劳作的吾土吾民。这些作品通过鲜明的色彩,朴野的形式,精巧的制作,叙说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故事。
我问过两位老师,你觉得家乡的艺术到底是什么?这些家乡的艺术到底跟孩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所以的出来的结论是这些家乡的艺术离我们多远呢?不远不近。不远,哪个孩子没有见到过这些家乡的艺术品呢?这些家乡的艺术离我们远吗?不近。作为10后的孩子可能见过这些家乡的艺术,却从来没有把玩过。
欣赏这些家乡的艺术容易吗?易也不易。易:说出它的美很容易,造型、色彩和图案。可能这个中间还有一个层次就是,只要我们去整合我们多年来学习美术知识和经验,似乎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那么不易:说出它美的原因不容易,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感悟。
这样的课该怎么去教?当老师们蹲下来,用跟孩子们同样高度的眼光去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就发现了其中的诀窍。
唐启英老师有着大多数美术老师总觉得自己欠缺了些的语言功底,几年的语文教学给了她这样的底气,在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用最美的语言,带动了孩子对美的追求和学习,孩子们在这个时候感受到的是美。她带领着孩子们从最初的新奇到最后的创新,始终把孩子们放在学习的第一位。
蒋丽娟老师,把苏州人深厚的文化底蕴铺垫在其中,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力求是在学生已有语言的基础,再有提高。讨论、交流,研读,学习,再交流,再学习,引领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站位到不同的高度。
体味民间艺术带来的民俗文化
有些民间艺术是有“土”气的,那是因为对这些艺术品还没有到能理解的层次,所以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会让孩子们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是文雅的内涵,是实用的内涵,或者是一种我们家乡特有的水乡内涵。
这样的内涵来自我们欣赏到的艺术品,却出自我们身边这一批非遗传承人的手。说实话,我很想看看这些传承人有着如此精巧技艺的手。如果说两位老师能把这些人的手拍出来看看,与他们手底下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的粗糙的手,一定能直击孩子的心灵,带给孩子们更深刻的震撼。
在大欣赏和小体验中感受家乡艺术美
中国民间艺术深深地根植于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壤之上,它带有泥土的芬芳和百姓最为质朴的情感。
带着这种情感,两位老师与教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教材给我们的是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那么我们家乡的民间艺术到底是什么,到底改怎么去讲,怎么去选,怎么去用?两位老师又有了各自不同的想法。根植于教材,却不离教材的初衷。欣赏家乡的艺术,到底要欣赏什么,要怎么去欣赏,踏着高人的肩膀,我们可以站得更好,所以研读教材后的又一次不约而同就是大欣赏,小体验。
唐启英老师从春晚的鱼篓雕塑,到竹编技艺,高大的和小巧的,怎么会是一样的呢?当现代艺术家从竹编中学习到了这种构成的法则,把这种美的法则运用到雕塑上去,就成了别具一格的作品。在她的课上,传承的是技艺,也是一种精神,创新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找到了适合时代的更广阔的路。老先生的传艺,博大的胸怀,想把这种非遗艺术传递下去的心,学习技艺的中年人,又有了自己的新的想法,已经几乎不适用的竹编,作为工具,焕发出它新的艺术光彩。贴近孩子的小体验,让他们从中获得创新的灵感。
蒋丽娟老师的定位是苏州艺术,特选了四种来进行讲述,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体会到苏州的精,精美、精巧、精细、精致,来自于大而广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其实不仅仅是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还有后面在她课上所讲到的传承与创新。这样的欣赏从大而小,到自己小小的体验,把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的迁移,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体验随小,孩子们却是善于创新的,所以他们最后呈现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除了老师提供的一些简单的图案以外,很多都是他们把现在的一些新事物展示其中。
美的萌动,艺术的创造,是人民内在的潜能,像春绿时时生发出灵感的萌芽,点绿生活的春风。大欣赏,小体验带来的深感受和大创新,是我们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高起点。
让家乡的艺术在孩子的心里鲜活起来
在广博的中华大地上,无论何地的民间美术,也无论何种形式的审美存在,它们在呈现劳动人民心灵手巧的手艺之外,其核心内容无不表现为劳动人民对于自然世界的敬畏,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愿,对于内心精神世界的抒发,对美的理解的自然体现。
唐启英老师用非常特别的场景进行了本课的开启。特别是开场的秋晚主持词:美丽的张家港。用非常接近孩子的一个场景,获得了孩子们自然而然的亲近与骄傲。这时候的孩子,眼睛是亮的,思维是专注的,而心是活的。所以,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听到了一些让我们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比我们想象中更高级的词语的应用。这几乎出脱口而出,也是从心而出。
蒋丽娟老师则把家乡的概念放到了苏州,那么美丽的苏州等待孩子们的是什么呢?从摸底后我们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没有要求,他们只仅仅限于对物品的造型、色彩、已经图案的欣赏。所以,蒋老师把这些作为第一感觉放在了课堂的最前面,已有的知识基础,才能为后面更深层次的赏析带来底气和基础。同样介绍苏州博物馆的视频也是大气而有着深厚的底蕴,再加上故宫博物馆的收藏一则看似简短的报道,读后,从一个数字,却激发起了学生对我们的家乡--苏州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苏州怎么样?美,苏州人怎么样?好!学生自然喷薄而出的赞美,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我们一同感受到心灵的激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时代如何巨变,民间美术中所呈现的形式与内涵永远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层和本源的精神记忆,这种记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我们每一个人挥之不去的乡愁,更是我们今天寻找文化自信最为重要的文脉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