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燕(悦丰幼儿园)-语言:《朋友》
简介:
朱春燕,中小学二级教师,中共党员,本科双学位,曾获得张家港市教育系统园丁先锋称号,在教育教学中主张“愉快教学法”。工作以来,曾多次开展片、市级教学展示及经验交流,多篇文章发表于《家长》《智力》《科学大众》等省级刊物。
点评:
追随与支持、反思与实践
悦丰幼儿园 邵莹
集体活动有行进式思考
第一是对绘本价值的理解分析,朱春燕老师选择的绘本,原来的主旨是在矛盾中不断地理解朋友的涵义,中班幼儿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对这本绘本进行重新的改编,讲述在互相帮助、配合、合作中理解朋友的涵义。周唯老师选择的绘本更多的偏向社会性,这对老师的领域把握提出了新的难题,周老师非常精准的把握了故事脉络,既有明显的出场顺序线索,又有一些社会发展的暗线,交叉进行来提升幼儿的经验。
第二是对幼儿年龄段的一些思考。《朋友》课题很熟悉选择似乎很丰富,但是细细思考一番,领域的确定及年龄段的难度把握都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进入中班,幼儿从简单零散的互动,开始向复杂的、互惠性交往过渡。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既要使活动自然有趣,又能让中班幼儿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提升,对朋友的认知内涵更为丰富,语言表达也更为完整连贯,是两位教师一直在思考的中心点。《指南》作为寻找活动内容的把手,上面也清晰地表明: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讲出故事的主要内容。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并与他人讨论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体会和想法。如周唯老师的《朋友》依据《指南》,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明晰,顺应了幼儿的讲述经验,从一个经验讲述到有条理的讲述,再到流畅讲述,帮助幼儿建立了一个讲述的逻辑,理清了一个讲述的思路。
第三是对幼儿学习品质的一些思考。本次活动的设计中,除了尽可能地创造氛围让幼儿充分地去观察、讲述,还渗透了一些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环节。在两个集体活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朱春燕老师的《朋友》第一环节用GIF动画图片的方式,既直接切入了故事,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又激发幼儿的专注力。第二环节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互动,引导幼儿去观察变色龙和癞蛤蟆在遇到黄鼠狼、大鲶鱼、大蟒蛇、猫头鹰时的动作表现,追其缘由,并互动体验,引发幼儿思考,保持专注力。最后的环节中,在层层深入的追问中引发幼儿的思考,体会朋友之间相互帮助、配合、合作解决问题的中心内容主旨。幼儿在过程中体现了合作、分享、专注等品质,同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游戏有追随式支持
第一是以兴趣为依托,尝试小组化的主题建构游戏
老师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建构游戏是以小组化的形式进行建构,海洋组、山洞组、森林组三组的组别及人员都是幼儿们在讨论中自发形成的,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进行组别分类。活动一开始,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能力水平,幼儿的游戏计划都是以个人的形式呈现,随着游戏的不断深入,教师鼓励幼儿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主题建构,引导幼儿以整体性的建构思路来进行自己的计划,让幼儿借助绘画表征的方式进行小组计划,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学习。
第二是以问题为驱动,支持建构技能的不断提升
以“思”辨析幼儿,每次建构活动结束,教师与幼儿一起分析讨论作品的优缺点,重视每次问题的生成性和整合性,这样既能了解幼儿已有技巧,也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建构设想。通过持续的探讨和实践后,让幼儿在建构技巧上不断尝试、吸纳、优化、提升。如在搭建幼儿火山岛的时候,幼儿刚开始只是以围合的形式搭建了类似井的造型,通过后期的图片提供,海洋资料的上网搜寻,小组间的讨论,其他组经验的借鉴,幼儿逐步学会了聚拢式搭建技巧;在树屋的搭建上,也从刚开始的平铺、垒高逐步提升到二维、三维垒高等。
第三是以共评为路径,构建动态多元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此次活动,教师积极探素师幼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方法,评价尽可能具有针对性,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达到引领和指导作用,提升整个建构活动的深度。
一有作品的评价:每次建构活动,教师都保留了幼儿的建构痕迹,利用集中讲解、个别交流等形式请幼儿介绍各种材料的拼搭方法,引发幼儿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从而不断完善建构作品;二有过程的评价:提问幼儿“你在建构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呢?有好的方法要和大家分享吗;三有下次主题的引领评价:提出下次游戏畅想:你还想搭什么?还可以用哪些材料呢?不足之处:教师的提问还应更具智慧,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生成点,不断拓展幼儿的思维和学习。
当然,在心理发展早期,儿童是以自身的视角来感知世界、认识事物的。在教学活动中,整体建构一个合适的情境,让所有的师幼互动都融汇在情境里,用适当的游戏化的语言来推进活动的发展,会让中班幼儿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