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东湖苑幼儿园)-语言:《妈妈有多好?》
简介:
陈娟,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2007年毕业于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17年完成学前教育本科函授。2013年被评为张家港市教坛新秀,“教师进社区先进个人”,2020年被评为张家港市教学能手,多次获园级“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班级”等荣誉称号。工作以来,多次开设市级、片级公开课,并积极撰写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比赛中发表和获奖。教育格言:做一个“6”岁的大人。
点评:
因爱感动 为爱前行
锦丰中心幼儿园 吴利娟
非常感谢教师发展中心给我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能走进美丽的新南幼儿园,结识到一群认真、优秀的老师们,今天上午我们这个会场的主题是“我爱我家”,大家都知道“家”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给孩子们带来安全、温暖和幸福。今天展示的四节活动围绕主题“我爱我家”从儿童的不同视角切入,带给我们爱的感动:锦丰中心幼儿园顾燕南老师执教中班社会活动《我爱我家》让孩子们理解了家人对孩子爱的不同表现方式;东湖苑幼儿园陈娟老师执教的中班语言《妈妈有多好》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妈妈无私的爱;德积幼儿园陶亚红和崇真幼儿园的徐秋燕老师执教的两节区域游戏则是让孩子们在感受爱的同时学习如何付出爱。接下来结合集体教学的组织要领?区域游戏中教师的关注点又是什么?谈一谈我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集体教学自然流畅。
两节集体教学活动,从同课异构的角度来说,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1.精选教学内容,发挥集体教学价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指出,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时,老师可以先问问自己,这个内容可不可以在日常活动或游戏中学习?如果可以,就没有必要在集体中学习。纵观本次两节集体教学活动,都是激发幼儿爱家人的情感,通过巧妙的环节设计,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最大程度实现了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经验共享,浓浓的情亲教育渗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让人感动,这种经验的共享和情感教育体验对中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说在区域游戏中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本次语言和社会活动不管是内容的选择还是过程的组织都发挥了集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很有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一上。
2.精心设计环节,突出领域特征。两节集体活动都把握住了领域特征,语言活动的语言表达、想象能力,社会活动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都通过集体活动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如:语言活动陈娟老师将绘本制作成了直观的PPT,通过集体阅读、自主阅读,既可以让孩子仔细观察画面又引导孩子用有规律的词句连贯完整的表述,同时老师用生活中收集来的材料布置成了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勇敢表达。社会活动《我爱我家》,顾燕南老师设计的活动通过情境再现——趣味投票——反差情景——移情感染这一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启发孩子们理解甜蜜的爱、严厉的爱、克制的爱、啰嗦的爱……都是爱的不同表达形式,我相信在孩子们以后成长的某一时刻甚至延续到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也会用这种平和的心去爱,并满怀爱和善意来回馈父母和整个世界。这也是语言和社会集体教学活动的魅力。
3.精巧师幼对话,发挥幼儿主体。灵动的课堂必定是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经验共享的过程。幼儿是活动的主人,老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带领幼儿一步步往前走。陈老师在活动一开始就问“照片上都有谁呀,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吗?”,顾老师也提出了“看到了你的照片了吗,说说照片上有谁,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这些开放性提问,迅速让幼儿回忆起和家人一起的温馨场景,引发幼儿大胆主动地发言。幼儿讲述时,两位老师每次都能适时给予的语言、表情及肢体语言的鼓励,增强了幼儿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教师作为孩子背后的助推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建议:语言活动如果不考虑时间的话,可以对精选的几副绘本的画面分析的更透彻,这样对第三目标幼儿情感感受和体验达成率会更高。
社会活动顾老师对孩子的一些回应还要更有效一些,增强活动中的应变能力,老师应答的功底还需要加强。
二、区域活动灵动美好。
“课程游戏化”理念下评估游戏活动有四个关键词:自由、自主、创造、愉悦。那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该如何紧紧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结合《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估与提升手册》,我对本次区域游戏三点体会:
1.合理的区域划分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幼儿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他们可以通过感官、动作、语言与周围环境互动。因此,德积幼儿园陶亚红和崇真幼儿园的徐秋燕两位老师在前期就积极跟孩子进行对话,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和问题出发,合理规划班级空间布局,创设了探秘园、小书房、小厨房、工作坊等活动空间。
两个活动室中的物品摆放错落有致、幼儿作品丰富,色调协调、氛围温馨,处处蕴藏着游戏化的情境。幼儿在生活中的一些需求与愿望在游戏中得以创造性得表现与表达,同伴间的交往、合作、互动等也在游戏中产生了,轻松实现了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健康五大领域的渗透和融合。在今天的现场活动中,相信大家也能看到,小厨房烹饪的美食大家都可以享用、小书房的图书也在建构区中出现了……区域间的互动,也为幼儿建构完整的经验提供了有利保障。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面对真实的任务,真实的工具、材料主动操作,解决真实的问题。他们就更容易投入和专注,更加愿意探索和尝试,更能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
2.多元的材料投放让幼儿获得有效的经验提升。
“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在区域活动中,游戏材料和幼儿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游戏的内容和游戏的进程,它能诱发、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今天两个区域活动现场老师将各种规格的笔、各种形态的胶、剪刀、盘子、水桶等工具类材料(基础性材料)摆放在了美工桌的桌面上、操作柜的顶层等地方,这样的摆放易于幼儿随手拿取,减少了幼儿不必要的晃动。
教室里老师还提供大量的纸杯、瓶子、瓶盖、吸管、雪糕棒、粘土、木片等多元的松散型材料,这些材料可变性强,富有创意。它们可以是探秘园里的支架也可以变成工作坊中的小房子、即是碎件区的材料又可以变成建构区的辅助材料。松散型材料为幼儿的深度学习提供有利的支撑。
当然,老师对材料的提供并不是盲目的,大部分区域材料都蕴含着教育目的,教师把目标隐含在材料中,并通过材料引发幼儿的学习,获得发展。比如,工作坊中老师提供的毛根让孩子们有了更多塑造发型的可能;小书房里的绘本《我爸爸》《有些时候我特别喜欢妈妈》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感受绘本的寓意,达成主题目标。
3、大量作品的精美展示让幼儿获得归属感
幼儿任何一件作品都应该珍惜,并尽可能第回归他们的生活,作用他们的生活,装点属于他们的空间。两位老师都能有这样的意识,保持幼儿作品的原生态,让作品释放自然、稚拙的光彩。如:两个班级主题墙展示了幼儿对于家的理解和认识,中四班美工区幼儿作品,(台灯、装饰画用来打扮娃娃家),中5班幼儿自制的礼物用来装饰美工区,语言区幼儿阅读绘本后的表征制作成了精美的故事集等等,作品陈列展示的方式也是形式多样,给幼儿家的温馨感和艺术的美感。
建议:
1.疑问一:角色游戏和区域游戏能不能同时开展。个人认为游戏不能一刀切的割裂,如果在主题实施中角色游戏区对幼儿的经验提升有助力,完全可以同时开展。特别像今天的主题是“我爱我家”是幼儿喜欢的娃娃家游戏,老师完全可以开设1-2个,并不会影响学习型区域的组织与开展。
2.疑问二:科探区的内容是否一定要和主题一致。个人感觉不强求一定围绕主题预设科学探究活动,除非是主题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了科学活动“寒冷的冬天”的主题下生成的“自制冰块”科学探究活动,主题“有趣的管道”生成的滚动的科学小实验。科谈区可分为三种类型区域,第一类——益智类:可提供万能工匠、飞行棋、积塑、积木、数学的分类、统计等益智类的成品材料,第二类——科学小实验:可参照樊主任推荐的《0-8随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一书中为幼儿准备了基础的科探类工具,开放性的材料,便于幼儿开展幼儿沉浮、光影、测量、滚动等科学小实验的游戏,第三类结合主题生成到了一些探究活动。我个人认为结合主题生成的探究类活动更能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更值得老师关注。
“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始终贯穿在今天的四节活动中,幼儿在这样的主题实践中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探究,学会了爱。我相信今天的主题活动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颗爱的种子,希望每一个孩子既能在充满爱意的氛围中成长,又能以其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爱他人,能因爱感动,更能为爱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