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2课改展示月”专栏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专题>课改展示2022>名师课堂>小学>详细内容

余炳华(新塍小学)-科学:《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14 08:11:56 浏览次数: 【字体:

44edc068ca9e4d9380ccb23edc01f987.jpg

简介:

余炳华,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张家港市新塍小学副校长。工作以来,教学活动多次获市级一二等奖,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先后被评为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张家港市教育系统“教坛先锋”、苏州市教育技术应用能手称号。

点评:

优化学习方式  提升科学素养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陈喜燕

近期,钟南山院士在《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大学毕业60多年,对科学以及科学素质培养有所体会。我们不单要讲科学,还要讲创新,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科学教育要从使命中培养出兴趣,进而发展为热爱,形成个人的追求,才能形成真正的创新。”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培养。基础教育学段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实施对于创新人才的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创新人才培育,核心在科学素养的提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其主要由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组成。实现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段科学教育的中心任务,需要全方位立体式培养。

今天我就结合薛老师和余老师呈现的两节课,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关于“优化学习方式  提升科学素养”的两点想法。

一、引入学习任务单,引导自主学习

今天的两节科学课上不约而同地都引入了学习任务单。那么,什么是学习任务单呢?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达成学习目的的一种支架,它的要素有三个:一是学生学什么?二是为什么学?三是怎么学?

薛老师课上的学习任务单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刻度标识。这个学习单其实在前期是有铺垫的,课前学生玩弹簧组件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对这个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学习任务单一方面让学生巩固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另一方面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了对实物的观察和教材内容的学习上,从而认识弹簧测力计的计量单位和刻度标识,这对于后续的测量活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个环节也可以通过PPT呈现来教学,但是学生对于自主探索获得的知识印象会更深刻。

余老师课上的学习任务单则主要是观察记录在口腔中咀嚼过不同次数的饼干的变化,从而思考“饼干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两个问题。教师提供了材料,至于怎么分工?怎么观察?怎么记录?都由学生来自主完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咀嚼食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科学课堂上做这件事情,是有任务驱动的,学习单上的提问起到了引领方向的作用。

科学课堂中通过“学习任务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层次变革,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我们在设计学习任务单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基于学情:要研究教材,根据教材精准分析学情,摸清教材特点、重点和难点,单元目标和学情。二是指向明确:学习任务一定要与学习目标匹配,明确目标任务。三是面向全体:从学情实际出发,设计由浅入深的有差异的问题。

二、架设建模实践场,促进深层理解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定理及理论并列为科学知识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中小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在第12个核心概念“技术、工程与社会”中,有一条学习内容这样表述“尝试设计和制作某种产品的简化实物模型,并反映其中的部分科学原理。”

我们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建构模型,也称为“思维建模”,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使用所给与的工具,将学习的思维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内化过程通过模型表达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回到今天的课堂,我们发现两位老师也通过变革学习方式,为学生架设着建模的实践场,促进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深层理解。

先来看薛老师的课堂上,从课前玩“弹簧组件”发现弹簧的性质,继而用“弹簧组件”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发现可以通过比较弹簧拉伸的长度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继而引到驱动问题“小包比本子中多少呢?”,引导学生想到刻度,一步一步走来,弹簧测力计这个工具的原理、结构、功能在建模的过程中逐渐显现,更重要的是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工具产生和完善的过程。

再来看余老师课上的建模活动,主要是建构牙列模型并观察思考牙齿的种类和不同的作用。相对于教材上的分角色扮演活动,余老师的建模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建模过程中,学生对于不同种类牙齿的观察,能够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牙齿的形状以及功能,为后期的分角色介绍打下相对扎实的基础。

一说到建模,一般会想到的就是模型将我们看不见的变成能看见的,不能触摸的变成能够触摸的。但其实建模的意义不仅于此,在模型建构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观察或实验,需要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假设、模拟,需要将头脑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思维建模的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学生原本存有的各种模糊的、错误的观念,也可暴露出他们头脑中根本性的认识局限。随着学生的探究活动,这些思想模型在它们头脑中会逐步内化,形成认知模型。

当然,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是缺憾的艺术,例如学习任务单设计得是否可以更具有层次性,让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要有事可做,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但我想,正因为有着改进的空间,才会有下一次的美好和憧憬。

上述仅仅是我结合这两节课的一些浅层次的看法,再次感谢两位优秀老师带来的优质课堂。让我们一起“学在港城·致敬课堂”!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终审:默认主站管理员秦晓君
分享到:
【打印正文】